古詩《陳恭尹·木棉花歌》原文賞析
粵江二月三月來,千樹萬樹朱花開。有如堯時十日出滄海,更似魏宮萬炬環高臺。覆之如鈴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濃須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時桃杏慚輕薄。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巢鳥須生丹鳳雛,落花擬化珊瑚樹。歲歲年年五嶺間,北人無路望朱顏。愿為飛絮衣天下,不道邊風朔雪寒。
《木棉花歌》是首詠物詩。木棉花,又稱攀枝花、英雄花,生于我國兩廣、海南及四川、云南等部分地區。在歷史上,兩廣文人較少,而進出兩廣的文人,也極少有人注意到木棉樹這一木本花樹,故在詠花詩中罕見詠木棉花詩。這首詩則是對木棉花的一首熱烈的贊歌。是詠花詩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詩的一、二句以熱烈的贊美的語調,敘寫生長于粵江(珠江)之木棉花開放的時間及花樹之多。時間為“二月三月”,花樹之多為“千樹萬樹”。“千樹萬樹朱花開”,套用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 “千樹萬樹梨花開”,這里改“梨”為“朱”,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木棉花開紅似火的景象。詩一開始,筆勢即不同凡響,顯示出一種闊大雄奇的氣勢,你看每年二、三月時,蜿蜒的粵江兩岸,千萬棵木棉樹上那火一樣的花朵一齊怒放,這是何等壯美的景色!
“有如堯時十日出滄海,更似魏宮萬炬環高臺。”驅使典故以狀木棉花盛開時的景象。據《楚辭·天問》、《山海經》、《淮南子》等書,傳說堯時天有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民不聊生,堯命后羿射落其九。“堯時十日” 的典故即出于這些書。“日出滄海” 為太陽初升之時,一日出海猶朝霞斑斕,十日同時出海那該是何等燦爛輝煌,令人眼亂魂迷! 又據王嘉《拾遺記》,魏文帝曹丕為迎接美人薛靈蕓,從離京師數十里外開始,沿途即高列燭火。又筑基高三十丈的高臺,列燭臺下,名為燭臺。“魏宮萬炬環高臺” 的典故即出自此。當漆黑的夜晚,熊熊燃燒的萬千火炬綿延數十里,這種場面又該是何等的壯觀! 詩人以 “堯時十日出滄海”和“魏宮萬炬環高臺”設喻,來形容盛開的木棉花,突出了兩點:一是花之紅,一是花之多。兩個比喻,略帶夸張,但形象生動,造境奇特,極富浪漫色彩。
如果說三、四句是對千樹萬樹盛開的木棉花作宏觀的遠景描狀,那么,接下四句則是對木棉花的花朵作微觀的近景的細摹。四句也都連用比喻。木棉花的花朵下垂時像個鈴鐺,仰著時則像個酒爵,火紅的花瓣有如星光四射,一樹花看上去,直像一位頭著高冠、濃須大面的英雄好漢。四個比喻,貼切生動,特別是“濃須”兩句,用磊落超群,氣宇不凡的“濃須大面”的英雄,來比喻木棉花樹,戛戛未經人道,今日又稱木棉花為英雄花,或當取自于此。以上八句是以濃墨重彩,描繪木棉花開時的瑰麗景象。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時桃杏慚輕薄。”用受到人們稱贊的海棠、石榴、桃、杏諸花,同木棉花作比較,來突出木棉花。后出的海棠、石榴,紅艷無比,其美異常,受到人們的贊賞,如陸游《海棠歌》就有這樣的詩句:“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艷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但棠榴同木棉花一比較,則“枉有名”,以貶抑棠榴來突出木棉花。同時開放的桃花、杏花,嬌麗奪目,但桃杏若見了木棉花,也會自感輕佻淺薄,又以貶抑桃杏來突出木棉花。一句之中,陡起陡落,其目的則是用映襯手法,夸張地突出木棉花之美。
通過以上十句詩對木棉花的描狀和同他花的比較,詩人認為木棉花之美已經遠遠超過海棠、石榴、桃、杏諸花,能夠領袖群芳,故很自然地生出“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兩句詩。祝融,傳說中的火神。炎帝,又稱神農氏,傳說以火德王。祝融、炎帝均為南方之神。《漢書·魏相傳》即云:“南方之神炎帝。”《呂氏春秋·四月》亦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根據“五行”說,南方屬火,故詩云“祝融炎帝司南土”。“毋乃”,莫不是。“此花毋乃群芳主”一句,看似存有疑問,實為肯定,詩人認定木棉花為百花之魁首,萬卉之主人。木棉花之所以會成為“群芳主”,又是由于祝融、炎帝為主管南方之火神,使南方的木棉花具有火焰般的顏色。這種顏色又是其他花卉所不具有的,故木棉花自當成為群芳的領袖。這兩句詩,把對木棉花的贊美推向了高潮。
“巢鳥須生丹鳳雛,落花擬化珊瑚樹”,轉寫對木棉花的憐惜。詩人認為,只有丹鳳鳥才有資格在木棉樹上營巢生雛,木棉花落下亦不應“零落成泥碾作塵”,而應化為紅珊瑚樹才是。詩人用現實生活中根本無法成為現實的事,卻希望它變為現實,以此來透露自己對木棉花備加愛憐之情。
“歲歲年年五嶺間,北人無路望朱顏。愿為飛絮衣天下,不道邊風朔雪寒。”這四句詩由感物而興懷,贊美了木棉花的獻身精神。“間”,間隔。“朱顏”,謂木棉花。詩言木棉花生于嶺南,由于五嶺的間隔,北方人無法看到。接著一個轉折,以木棉花的口吻寫其志向:愿意化作飄飛的花絮,為人們縫制棉衣,使普天下之人都能免除嚴冬風雪之寒。讀罷最后兩句詩,不由得使人想起了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在表現勇于犧牲自己,以換取天下人安居樂業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方面,兩首詩何其相似乃耳!如果說前十二句是描繪木棉花的外在美,那么,最后兩句則以擬人手法,在思想深度上作了有力的開掘。
詠花之作,容易失之纖巧。此詩卻以雄奇之筆,寫雄闊之景。作品運用比喻、反襯等手法,驅使典事、神話故事,時而作宏觀的觀察,時而作微觀的研究,時而描狀,時而抒情,于真實中見浪漫,于詠物中見精神,生新的形象,瑰麗的景象,闊大的意境,皆“力開生面” (《陸鎣《問花樓詩話》)。結尾表現木棉花的獻身胸襟,更是為前人所未有。如果我們說此詩為詠花詩中的一枝奇葩,當不為過。
上一篇:古詩《李因篤·望岳》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夢陽·朱仙鎮》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