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宋湘
讀書萬卷真須破,念佛千聲好是空。
多少英雄齊下淚,一生纏死筆頭中。
這是一首論詩的詩,作者宋湘(1756—1826),字煥襄,號藏灣,嘉應州(今廣東梅縣)人。嘉慶四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終湖北糧道。其詩與黎簡齊名,是清代嶺南屈大均之后的杰出詩人。宋湘擅長七絕,不拘成法,生動別致,自成一格。卓有成效的創(chuàng)作實踐使他積累了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許多真知灼見。《說詩八首》就是他論詩的一組七絕,本篇是其中的第八首。在這首詩歌中,作者以形象的筆觸,側重闡述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說明只有廣泛積累、精心構思、反復錘煉,才能創(chuàng)作出成功的詩作。
第一聯重在說明作詩必須具有深厚的藝術積累和充分的創(chuàng)作準備。“讀書萬卷真須破”化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意,強調詩人要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如有神異,就必須廣泛地學習,從前人所作的詩書中吸取營養(yǎng)。書本是前人經驗和智慧的結晶,人們如欲有所作為、有所成就,就必須博覽群書,廣泛積累;作詩當然更不能例外。“念佛千聲好是空”是一個譬喻,其意與首句大致相同。“空”為佛教用語,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緣,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變的個性,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故稱之為“空”。《大智度論》中說:“觀五蘊無我無所,是名為空。”這一句以念佛千聲方能悟“空”作喻,說明只有反復地誦讀前人的詩書才能悟出詩歌的奧妙,懂得作詩的法門。總之,在作者看來,創(chuàng)作必須具有充分的藝術準備,其主要方法就是博取眾長、廣泛學習,這樣,既能使自己將他人的生活化為自己的生活,間接地獲取創(chuàng)作的源泉,同時又體悟到創(chuàng)作的方法。這確實是生活積累和藝術積累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人們在作好充分的創(chuàng)作準備——即“讀書萬卷”、“念佛千聲”以后,就要進入寫作階段了。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創(chuàng)作,使自己的生活積累和藝術準備外化為成功的作品呢?這就需要人們在藝術傳達上精思苦煉、多下苦功了。第二聯“多少英雄齊下淚,一生纏死筆頭中”用前人的創(chuàng)作經驗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道理。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有許多詩人都是以“苦吟”著名、以“苦吟”成功的。賈島也許是這類詩人中有代表性的一個。他的詩作刻意求工,注重詞句錘煉,留下了“推敲”的佳話。他在《題詩后》一詩中自云《送無可上人》中的兩句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是“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英雄下淚”殆用此事,言作詩時構思之苦、煉字之苦。作者稱這類苦吟下淚的詩人為“英雄”,表現了作者對他們嚴謹踏實的創(chuàng)作作風的欽佩贊賞之情。他們以獻身藝術的精神,為了創(chuàng)作嘔心瀝血,潛心苦吟,纏死于筆頭之中,給后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就,來自于他們嘔心瀝血的苦吟和獻身藝術的忠誠。他們的經驗深刻地說明,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只有以嚴謹的態(tài)度,下切實的功夫,孜孜不倦,反復推敲,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詩篇,使自己成為詩人之中的“英雄”。
可見,這首論詩的詩主要闡述了作詩的過程和方法。但是,作者借以出之的不是顯豁的議論,而是生動的形象。因此,這里也出現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現象,從而使本詩產生了復雜的“雙重視野”。如果我們撇開“說詩”這一話題,那么,本詩又同時具有了諷刺詩的品格。它刻畫了一群窮經皓首而又空疏無用的富于喜劇意味的“英雄”形象。他們虔誠地醉心于“讀書萬卷”、勞神寫作,但是由于他們不能與實踐相結合,所以他們的價值就無法實現,因而只能為書而誤、為筆所誤,無謂地纏死于筆頭之中。這樣,他們的“下淚”實際上也就成了他們自我悔悟的表現,是對自己空耗生命的悲泣。從這一重視野出發(fā),我們不難從“英雄”的境遇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即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只有與現實的實踐相結合,才能使之具有指導實踐的作用,從而實現其自身的價值;而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只有與現實相結合,才能使之顯得切實可用。相反,如果認識與實踐相脫節(jié),那就只能使自己成為“書奴”、“筆奴”,老死于書筆之中而不能自拔,徒然地作出無謂的犧牲。這當然是不無哲理意味的。
上一篇:《論詩十絕(其三)·[宋]戴復古》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九)·[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