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生公講堂》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劉禹錫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座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這《金陵五題》中的第四首詠一處佛教古跡——生公講堂,即東晉和尚竺道生說法的地方;抒發對于一位生前雖然能夠顛倒眾生而身后蕭條冷落的高僧的感嘆。
六朝時代,佛教盛行。竺道生是一位精通佛學,有所創造發明,被人評為“孤明先發”的宗教哲學家。傳說他初到蘇州,無人聽講,他就對石頭講了起來,結果石頭都點頭贊許,因此產生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諺語。現在蘇州城外的名勝虎丘,還有一塊大石頭,名叫千人石,據說就是他當日講經的遺址。
起句贊美生公,說他講經說法,連鬼神都要來聽的。不直接地說人聽,而間接地說鬼神聽,深入一層,反襯有力。這一句是追溯,是虛寫。次句一轉,寫生公身后的蕭條。這個人物,生前是那么煊赫;這個地方,當時是那么熱鬧,但在今天,當時擠滿了虔誠聽眾的莊嚴肅穆的講堂已經變成空堂。它空到一無所有,再也無人過問,甚至連夜間都不用關門下鎖了。(從外面關門叫做扃。)三四兩句承接次句,一氣直下,說當時這位佛教大師說法時所坐的高座,那個代表著他的德行、尊嚴的高座,雖然還僥幸地被保存了下來,但也冷漠地鋪滿了灰塵,而伴隨著這空堂和高座的,則只有當時曾經照見過這位高僧的一方明月,對著中庭而已。“可”,唐宋人口語,即當、對。這三句是現狀,是實寫。
這首詩和李白的《越中覽古》的寫法恰恰相反。那首詩前三句寫盛,后一句寫衰,這首詩則前一句寫盛,后三句寫衰。
這首詩寫這位高僧不但不能夠闖過生死的關頭,也不能逃避盛衰的命運。不管劉禹錫的創作意圖怎樣,在客觀上,已經起了對宗教迷信的批判作用。
上一篇:王勃《滕王閣》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柳宗元《田家(三首選一)》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