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了一《辣椒》原文|注釋|賞析
辣椒作為食品,不知起于何時。只聽說孔子不撤姜食,卻不曾說他吃辣椒。楚辭中“椒”字最多,離騷中有“雜申椒與菌桂兮”,有“懷椒醑而要之”,九歌中有“奠桂酒兮椒漿”。祭神的東西也該是人吃的東西,恰巧屈原又是湖南人,若說他吃辣椒,是可以說得通的。但是,依考據(jù)家的說法,詩經(jīng)所謂“椒聊之實”,離騷所謂“申椒”,“椒醑”,“椒漿”,荊楚歲時記所謂“椒酒”,都只是花椒,不是辣椒。由此看來,中國吃辣椒的習(xí)慣并不是自古而然的。
辣椒又名番椒,也許是來自西番。清代稱川甘云貴等省邊境的民族為番戶;也許辣椒是由番戶傳入漢族的,但不一定晚到清代。依現(xiàn)在看來,喜歡辣椒的人多半是四川云南貴州湖南的住民,這一個假說似乎可以成立。然而咱們也不能全靠望文生義來做考證;譬如胡椒又何嘗是來自匈奴的呢?我們希望旅行家?guī)椭覀兘鉀Q這個問題:如果阿剌伯,伊朗,阿富汗,印度各處都有吃辣椒的風(fēng)俗,那么,“辣椒西來說”更可以確信無疑了。
可惜得很,咱們不知道發(fā)現(xiàn)辣椒的故事。據(jù)說咖啡是這樣被發(fā)現(xiàn)的:從前亞比西尼亞有一個牧羊人,他看見他的羊群忽然精神興奮,大跳大跑。他仔細(xì)研究原因,才知道它們嚙食了某一種樹的葉子和果實,以致如此。他采了些果實回家煎湯吃下去,果然他自己也精神興奮起來。吃上了癮,就常常煎來吃。后來人們把制法改良了,就成為今日的咖啡。至于辣椒,它是怎樣被發(fā)見的呢?神農(nóng)嘗百草的時候一定沒有遇見它;否則他不會放過了這種佐食的珍品,以致孔夫子只好吃姜。不過,批駁我的人也可以說: 神農(nóng)嘗百草為的是覓藥治病,并不想要發(fā)見好吃的東西。他很明白“良藥苦口利于病”的道理,辣椒既然不苦,他自然不收它了。
辣椒的功用,據(jù)說是去濕氣,助消化,除胃病。我不懂藥性,但我猜想它助消化的能力,并不輸給胡椒。凡物有幸有不幸,胡椒和辣椒亦復(fù)如是。從前有些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知道胡椒是好東西,就視為秘種,在南洋偷種著,把它磨成粉末,帶到歐洲賣大價錢。至今法國還有一句俗語,形容物價太高就說“象胡椒一樣貴”!后來到了十八世紀(jì)有個法國人名叫丕耶爾浦華佛爾的,他想法子得到了些胡椒種子,才把它公開了。所以法國人就把胡椒叫做“浦華佛爾”。現(xiàn)在西餐席上,胡椒瓶和鹽瓶并列,西洋人認(rèn)為 “不可一日無此君” ,至于辣椒呢,在西洋的菜場上雖偶然可以買到,但是歐洲人是不喜歡吃的。他們看見中 國人吃還搖頭呢! 因此我們希望中國研究藥性的科學(xué)家細(xì)心研究辣椒的功用,如果它真能去濕氣,助消化,除胃病,就不妨把它鄭重地介紹給西洋人。咱們也不希望留秘種,也不希望把大量的辣椒粉作為主要出產(chǎn)品,運到歐洲去賣大價錢; 不過,至少得讓西洋人知道中國人會吃好東西!
但是,在未向西洋人宣傳以前,川滇黔湘的人應(yīng)先向江浙閩粵及華北的人去宣傳。川滇人把辣椒稱為 “辣子”,有親之之意; 江浙人叫它做“辣貨”,則有遠(yuǎn)之之意。“辣貨”不是比“潑辣貨”只差一個字嗎? 至于閩粵各地,更有些地方完全不懂辣椒的好處的。據(jù)說廣東的廉江遂溪一帶,市面上沒有辣椒賣,外省人到那里住的愛吃辣椒時,只好到荒地上找尋野生的辣椒。可見辣椒在中 國也盡有發(fā)展的園地。只要西南的人肯努力宣傳,“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辣椒將成為全國的好友。據(jù)我所知,有幾位素來不吃辣椒的太太,在長沙住了兩三個月,居然吃起辣椒來; 現(xiàn)在竟是相依為命,成為非椒不飽的人了。
在鄉(xiāng)間住了一年多,更懂得辣椒的寶貴。貧窮的人家,辣椒算是最能下飯的好菜。人類是需要刺激的。大都市的人們從電影院和跳舞場中找刺激; 鄉(xiāng)下人沒有這些。除了旱煙和燒酒之外,就只有辣椒能給他們以刺激了。辛苦了一天之后,“持椒把酒”,那一幅怡然自得的神氣,竟和騷人墨客的 “持螯把酒” 差不多。
辣椒之動人,在激,不在誘。而且它激得兇,一進口就象刺入了你的舌頭,不象咖啡的慢性刺激。只憑這一點說,它已經(jīng)具有“剛者”之強。湖南人之喜歡革命,有人歸功于辣椒。依這種說法,現(xiàn)在西南各省支持抗戰(zhàn),不屈服,不妥協(xié),自然更是受了辣椒的剛者之德的感召了。向來不喜歡辣椒的我,在辣椒之鄉(xiāng)住了幾年,頗有同化的傾向。近來新染胃病,更想一試良藥。再者,最廉價的香煙每盒的價錢已經(jīng)超過我每日的收入之半數(shù),我在戒煙之后,很想找出一種最便宜而又最富于刺激性的替代品。因此,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下決心和椒兄訂交了。
(《龍蟲并雕齋瑣語》)
賞析 這篇小品性的雜文,有一個顯著特點,即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結(jié)合。作者用他淵博的知識,講述了辣椒的來歷、功用和與此有關(guān)的一些問題。在談?wù)撨@些問題時,又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信手拈來,涉筆成趣。如在講述辣椒的過程中,忽然插進一個發(fā)現(xiàn)咖啡的故事;在講述辣椒的功用時,又插進胡椒在西洋人生活中的地位。這不僅增加了文章的知識性,而且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再加上作者的語言生動有趣,如“相依為命”、“非椒不飽”之類,就使文章趣味橫溢了。這使讀者得到一種美的享受。有趣味,也是雜文的一種品格。
但是這篇雜文的主旨,似乎不在知識性和趣味性上,而在作者的感慨。從文章的最后兩段看,作者的感慨有三:一是感慨貧富的懸殊。“貧窮的人家,辣椒算是最能下飯的好菜”。他們在辛苦一天之后,“持椒把酒”簡直與“持螯把酒”一樣的有趣。話雖說得很輕松,而實在是不無感慨的。貧窮的人家以辣椒作“刺激”,而“大都市的人們從電影院和跳舞場中找刺激”,這對比實在不能不令人有所感,有所思。二是由“‘剛者’之強”,聯(lián)系到“革命”和抗戰(zhàn)。對于革命和人民的不屈服、不妥協(xié)的抗戰(zhàn),顯然帶有歌頌之意。三是對于物價的感慨。“最廉價的香煙每盒的價錢已經(jīng)超過我每日的收入之半數(shù)”。煙吸不起了,為找刺激,就“決心與椒兄訂交”。不要說當(dāng)事者,就是我們讀到這里也會苦笑的吧。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感慨實在發(fā)得很妙。這些頗涉及“重大主題”的感慨,似乎都是在無意中出之,都是在講辣椒的刺激性時,順筆提過。文字的表面,既沒有揭露,也沒有歌頌和不滿。就是那時鼻子最靈的文探,也難以羅織其“歌頌革命”、“鼓吹階級斗爭”之罪名。但讀者卻是可以意會的。文章的題目是《辣椒》,作者在發(fā)感慨時,用的卻不是辣椒的“烈性”,而是咖啡式的“慢性”。這也是雜文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一種途徑。
上一篇:劉因《輞川圖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羅隱《辨害》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