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王維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①。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②。既至君門遠③,孰云吾道非④?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⑤。置酒臨長道⑥,同心與我違⑦。行當浮桂棹⑧,未幾拂荊扉⑨。遠樹帶行客,孤村當落暉。吾謀適不用⑩。勿謂知音稀⑾。
【解題】
此詩題一作《送別》。綦毋潛(692?—755?),唐代詩人,字孝通,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歷官宜壽縣尉、校書郎、右拾遺、著作郎,后棄官歸隱。此詩當作于開元九年(721)王維尚未貶濟州之前。詩從應試寫起,繼寫落第、還鄉,再寫送別、設想別后,最后以慰勉作結。全詩反復曲折,苦心勸慰,使落第人消除怨恨,細致入微。“遠樹帶行客,孤村當落暉”二句,設想別后景色,深得畫中三昧。
【注釋】
①二句謂當代圣明,隱居的英才都來應試。②二句謂隱士不再隱居。東山客:東晉宰相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見《晉書·謝安傳》,此處代指隱士綦毋潛。采薇:殷朝末年,伯夷、叔齊兩人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見《史記·伯夷列傳》,此處指隱居。③此句謂已到京城卻未登第。君門:一作“金門”。金門即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代征召優異之士皆待詔金馬門。遠:指不能進入金馬門。④吾道非:《史記· 孔子世家》:“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 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此處用其意。⑤二句謂綦毋潛度江淮時約當寒食節,所以在京洛縫制春衣。寒食:節日名,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相傳為紀念春秋時晉人介之推被火燒死,故這一天不舉火,稱為寒食節。京洛:洛陽。一作京兆,指長安。⑥臨長道:一作“長安道”,一作“長亭送”。疑作“長安道”是。⑦同心:猶知己。違:分離。意謂知己即將離別。⑧行當:將要。桂棹:船的美稱。棹:本指船槳,屈原《九歌· 湘君》:“桂棹兮蘭枻。”此處代指船。⑨此句謂不久即可回到家門。荊扉:紫門。⑩此句謂文章的內容恰巧不合主考官的心意。《左傳· 文公十三年》記秦人繞朝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 (11)知音:猶知己。春秋時鐘子期能聽出伯牙琴音之意,伯牙許之為知音。見《呂氏春秋· 孝行覽· 本味》。
上一篇:王維《竹里館》五言絕句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王維《想思》五言絕句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