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查慎行·渡百里湖》原文賞析
湖面寬千頃,湖流淺半篙。遠帆如不動,原樹競相高。歲已占秋旱,民猶望雨膏。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
這首詩寫天旱水涸對農民的關懷。
“湖面寬千頃,湖流淺半篙。”寫詩人渡湖時目睹一個遼闊“千頃”的百里湖,竟然“半篙”足透湖底! “寬千頃”、“淺半篙”,這一鮮明對比,寫出了湖特大而水特淺的異常現象。一“淺”字又生發出下聯“遠帆如不動,原樹競相高” 的另一種異常現象。遠處鼓著風帆的船只老像釘在那里動也不動,近岸的樹木看去總覺一株比一株高似的。這是由于湖淺流緩,舟行遲遲,詩人渡湖時視線老是離不開近岸的那些樹木; 遠舟與自己的乘舟行速同樣緩慢,幾乎保持等距離,故產生了這樣的視覺和感覺。兩聯從渡湖時的目睹身受,真實地寫出康熙十八年(1679)位于湖北漢川、沔陽之間的百里湖,水淺、流緩、舟遲的異常現象,側面突出了當時旱情特大,旱區廣闊。如果不是長期烈日炎炎,湖水大量蒸發; 如果不是廣大地區同時遭旱,遠近河水干涸斷流,如此浩大的百里湖怎會“湖流淺半篙”呢?
“歲已占秋旱,民猶望雨膏。”“秋”,點大旱時間。“雨膏” 即滋潤土壤的雨水。這聯的“已”與“猶”,頗耐玩味。“已”表明秋旱既預先測出又成為眼前事實,還有什么下雨的指望呢?雖然如此,“民猶望雨膏”。“猶”字把農民明知無望而望之的僥幸心態和思雨如渴的迫切心情,描繪得入骨三分。這里又從正面寫出當時旱情之嚴重。兩句似從《孟子·梁惠王章》“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句意化出,然而“已”與 “猶”一入詩,讀來便覺語言靈動,境界豁脫,韻味深長。
“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詩人熟知封建社會里隨大旱而來的必然是哀鴻遍野,餓殍載道,甚至于還可重蹈“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慘絕人寰的悲劇。所以詩人發自肺腑吟出:如果天能及時普降大雨,救活眼前危如涸轍之鮒的農民,縱然湖水河水猛漲,波浪滔天,旅途艱險,我也無所畏懼啊!這種不計個人安危,但求天降滂沱救活農民的滿腔真情實意,對封建社會里的知識分子,確實難能可貴。
全詩開頭突起,結尾境界頓開,并采用對比、側寫、正寫、用典等手法突出天旱水涸,進而表達詩人對農民疾苦的關懷。這是五千多首查詩中不可多得的關懷農民之作。
上一篇:古詩《孫承宗·漁家》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厲鶚·湖樓題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