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南呂] 四塊玉
馬致遠
潯陽江
送客時,秋江冷。商女琵琶斷腸聲。可知道司馬和愁聽。月又明,酒又酲,客乍醒。
【鑒賞】 潯陽江,因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此巧遇“長安倡女” 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歌《琵琶行》 而成為文人墨客消愁解恨的寄情場景。馬致遠的同題材雜劇《青衫淚》,從“長安倡女” 對 “江州司馬” 的生死相戀的角度,對《琵琶行》作出回應。而這首《潯陽江》,則是借司馬送客的同一場景同一事件傳達作者酒醉乍醒后的歸隱之思,表現出作者善于舊曲翻新的獨特藝術功力。
同是瑟瑟秋江,同是皎潔秋月,商女的琵琶聲還是那樣凄切,那樣催人淚下。然而,“江州司馬”此番的“和愁聽”,已不僅僅是為送客時的離愁別恨所縈繞,也不僅僅是為“漂淪憔悴”的商女掬一把同情淚,而更多的是為自己的久滯下僚、游宦他鄉的失意情思而黯然神傷。“可知道” 三字道出此時的“司馬” 并非四五百年前的那位 “泣下最多” 的 “江州司馬”。 “月又明, 酒又酲,客乍醒” 句,連用兩個 “又” 為 “乍” 字作鋪墊,突出強調 “物是人非”。“客乍醒” 是小令的結筆,也是它的高潮。既是從酒醉中醒來,更是從仕途中幡然醒悟。這“醒” 字所表達的,正是馬致遠散曲中常見的 “恬退” 意味,是全曲的點睛之筆。至此,作者才完成了從白居易 《琵琶行》 中 “江州司馬” 到“客乍醒” 司馬 “這一個” 形象的再創造。
小令雖短,卻傳達出元代下層文人那種宦情羈絆,欲進無門欲退不忍的無奈又矛盾的普遍情緒。作者善于從平常的生活場景中提煉出自己真切、獨特的體會的藝術功夫,從中可以 “窺見一斑”。
上一篇:關漢卿·[南呂]四塊玉·閑適|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劉時中·[南呂]四塊玉|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