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呂·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 鏖兵
無名氏
牛羊猶恐他驚散,我只索手不住緊遮攔。恰才見槍刀軍馬無邊岸。唬的我無人處走,走到淺草里聽,聽罷也向高阜處偷睛看。
[感皇恩]吸力力振動地戶天關,唬的我撲撲的膽戰(zhàn)心寒。那槍忽地早刺中彪軀,那刀亨地掘倒戰(zhàn)馬,那漢撲地搶下征鞍。俺牛羊散失,您可甚人馬平安。把一座介休縣,生扭做枉死城,卻翻做鬼門關。
[采茶歌]殘敗軍,受魔障;得勝將,馬奔頑。只見他歪剌剌趕過飲牛灣,蕩的那卒律律紅塵遮望眼,振的這滴溜溜紅葉落空山。
鏖兵,意即酣戰(zhàn)、苦戰(zhàn)。這首散曲寫一放牧人偷看到的一次兩軍交戰(zhàn)情景,揭示了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災難。其中也不無對元朝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的指斥。
[罵玉郎]一段,寫戰(zhàn)亂對人畜的驚恐。先劈頭一句,就寫正在放牧的牛羊驚恐萬狀;而放牧人擔心牛羊“驚散”,只好手忙腳亂地去“遮攔”。句中的“他”,復指牛羊群; “只索”,意為只得。起筆這兩句,讀來不能不使人產(chǎn)生一種疑念,定要問牛羊群因何無比驚慌呢?接下去的第三句,便指明牛羊群驚慌的原因乃是: “恰才見槍刀軍馬無邊岸。”這也就從放牧人的眼里,將兩軍鏖戰(zhàn)的中心事件推到了前臺。“無邊岸”,看不到邊際,夸張作戰(zhàn)雙方人馬之眾多。如此側面敘引中心事件,實際上省去了不少筆墨,為下面詳寫作戰(zhàn)情況預留了地步。那位放牧人,由于看到了作戰(zhàn)雙方人馬是那么眾多,那么殺氣騰騰,也被嚇慌了,甚至顧不得牛羊了,急忙只身往“無人處走”,“走到淺草里”屏息靜聽。可他好奇心很濃,還想了解一個究竟,又登到“高阜處”,從上而下地“偷睛看”兩軍交戰(zhàn)的場面。這也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下一段,下面所寫情景均為放牧人所目睹。
[感皇恩]是全曲的重點段落。前兩句是對兩軍作戰(zhàn)情況的概括敘述:第一句客觀地表現(xiàn)敵對雙方都聲勢強大,以致將“地戶天關”都“振動”了;第二句表明聲勢強大的兩軍陣容給予放牧人的主觀印象,他禁不住“撲撲的膽戰(zhàn)心寒”起來。“吸力力”,形容軍威的聲勢; “地戶天關”,地下的門口,天上的關隘; “撲撲的”,對心臟急促跳動的感覺。接下去三句,就直接而具體地展示雙方作戰(zhàn)的血淋淋的慘狀了。這里選擇了兩個驚心動魄的場面來寫:一是此方用“槍” “忽地”將彼方一個健壯的“彪軀” “刺中”。二是彼方又以“刀”“亨地”將此方戰(zhàn)馬砍倒,以致騎在馬上的大漢“撲地搶下征鞍”。就這樣,你砍我殺,人喊馬嘶,血流遍野,慘不忍睹!顯然,這里所敘寫的場面及事例都很典型,足以表現(xiàn)戰(zhàn)爭把人命當做兒戲的殘酷性。戰(zhàn)爭妨害了老百姓正常的生產(chǎn)活動,將介休縣(該城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區(qū))給毀了,許多和平居民在亂軍中遭到殺傷,一下子變成了“枉死城”和“鬼門關”。作者在此還借助“您可甚人馬平安”及“生扭做”、“卻翻做”等詞語的運用,對有著如此破壞作用的戰(zhàn)爭,表達了放牧人(實際上也包括作者在內)對戰(zhàn)爭的嘲諷和不滿。
最后[采茶歌]一段,寫這次戰(zhàn)爭以一方失敗和另一方勝利而結束。戰(zhàn)敗一方雖然“殘敗軍,受魔障”,潰不成軍了;可戰(zhàn)勝一方仍死咬住不放,繼續(xù)窮追猛打。聽吧,那騎在馬上的將領正放馬緊追敗兵,嘩啦啦地轉眼就追過了飲牛灣!看吧,軍馬過處塵土飛揚直擋住了遠望的視線,而且(震得)樹枝上枯得變紅的葉子滴溜溜落滿空山!結尾一段,雖是對勝利之師奔走追殺敗兵的客觀描述,然而字里行間卻流露出了對勝利者如此過分行動的不滿。
散曲描寫具體、生動、真實,讀來亦如置身于血和火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令人也不禁如放牧人一樣“撲撲的膽戰(zhàn)心寒”起來。
上一篇:南呂·金字經(jīng)(三首)·馬致遠|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雙調·夜行船吳宮吊古·楊維楨|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