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謂·杜侍御送貢物戲贈》原文與賞析
張謂
銅柱朱崖道路艱,伏波橫海舊登壇。
越人自貢珊瑚樹,漢使何勞獬豸冠。
疲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風寒。
由來此物稱難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貪得無厭的最高統治者為了窮奢極欲、荒淫享樂,除了常規的苛捐雜稅盤剝人民之外,又創置了一種“貢奉”制度,迫征四方每年向朝廷進獻奇珍異物,除了歲貢之外,還有應令的時貢。這是一種虐民害物的變相掠奪。而那些朝廷大臣、各地方官吏為了加官封爵、博取主子的歡心,不擇手段,巧取豪奪,向朝廷奉獻貢品。凡有識之士對此無不痛心疾首,以各種方式,或上疏,或進諫,或諷喻,企圖加以制止。如杜甫的《病桔》,白居易的《紅線毯》、《繚綾》等等。張謂這首詩,同樣地表現了這一重大的嚴肅的主題。但張詩在題目里加一“戲贈”二字,明為隨便、不著意,實則是一種巧妙的諷刺。“侍御”,即侍御史,它的職責是督察各級官員的工作,而“送貢物”的舉動實質是使賄賂合法化。這一矛盾對立的本身不是很有諷刺意味的嗎?
從內容看,這首詩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意思是說,遠方貢物,不必強求。首二句以懷古領起。“銅柱”,漢代馬援征討交趾 (泛指今五嶺以南地區) 時所立; “朱崖”,又作“珠崖”,即今海南島一帶。“銅柱”、“朱崖”,皆指窮荒僻壤、道路阻險而遙遠的南方,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點。這個地點正是當年伏波將軍(馬援)、橫海將軍(韓說)拜將登壇、征討東越的地方。言外之意,歷史上的兩位戰將,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里,功彪千載,名垂青史,而今杜侍御為了攫取貢物,討好皇帝,也到了那里,孰公孰私、孰尊孰卑,兩兩比照,涇渭分明。若說一二句是側面諷諫的話,三四句即從正面進言。因漢唐國力強盛、為其威望所折服,南越人自會心甘情愿向朝廷進獻象珊瑚樹那樣的珍貴禮物,又何必勞駕你杜侍御不辭辛勞、萬里迢迢前去親自索取、專程運送呢? “獬豸冠”,是御史所戴的帽子。據說神羊(獬豸)能辨別是非曲直,故為執法御史所專。而今杜侍御的所作所為不是與此相悖嗎?諷刺之意,自在言外。
后四句為第二部分,寫杜侍御冒險而求索貢物。未必為明君所喜。五六句承首句,刻寫“道路難”三字。馬,精疲力盡,還要登山涉水,唯恐太陽下山趕不了路程; 船,孤帆無伴,還要沖波鼓浪、迎著春寒冒險行駛。兩句窮極形容,為了獲取貢物,不惜一切代價。把杜侍御的為人及其心理狀態刻畫得入木三分。七八句,以反言若正的筆法,表面上為粉飾朝廷、為君王開脫,實則寓以深刻的諷刺。從“多恐”二字里透露了這一消息。同時對杜侍御的逢迎君上、希圖恩寵,專程運送“難得貨”入都的做法亦頗有微辭。這與顧況“圣人不貴難得貨,金玉珊瑚誰買恩?” (《露青竹杖歌》)相類。這種委婉的諷諭藝術,與司馬相如《喻巴蜀檄》的文法是一脈相承的,又與杜甫《病桔》詩的諷刺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沈德潛對此評論說: “亦嚴亦婉,諷侍御兼以諷君。” (《唐詩別裁》卷十三) 可謂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此詩緊扣御史的職責與其知法犯法的違法行為,構成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起到辛辣諷刺的效果。辛文房稱其詩“格度嚴密,語致精深,多擊節之音” (《唐才子傳》卷四),頗中肯綮。張謂還寫有一首《送杜侍御赴上都》的律詩,前四句有云:“避馬臺中貴,登車嶺外遙。還因貢賦禮,來謁大明朝。”亦同詠此事,可以并讀,有助于對此詩內容的進一步理解。
上一篇:《杜牧·村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楊柳枝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