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材篇》言情贈友詩歌
送丁若士 (履恒)
丁君行矣龔子忽有感,聽我擲筆歌常州。
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
我生乾隆五十七,晚矣不及瞻前修。
外公門下賓客盛 (謂金壇段先生) ,
始見臧 (在東)顧 (子述) 來裒裒。
奇才我識惲伯子,絕學我識孫季逑,
最后乃識掌故趙 (味辛) ,獻以十詩趙畢酬。
三君折節遇我厚,我益喜逐常人游。
乾嘉輩行能悉數,數其派別征其尤:
易家人人本虞氏,毖緯戶戶知何休。
聲音文字各窔奧,大抵鐘鼎工冥搜。
學徒不屑談賈孔,文體不甚宗韓歐。
人人妙擅小樂府,爾雅哀怨聲能遒。
近今算學乃大盛,泰西客到攻如仇。
常人倘欲問常故,異時就我來咨諏。
勿數耆耋數平輩,
蔓及洪(孟慈)管(孝逸)莊(云卿)張(翰風)周(伯恬)。
其余鼎鼎八九子,奇人一董先即丘。
所恨不識李夫子(申耆),南望夜夜穿雙眸,
曾因陸子(祁生)屢通訊,神交何異雙綢繆。
識丁君乃二十載,下上角逐忘春秋。
丁君行矣龔子忽有感,一官投老誰能留?
珠聯璧合有時有,一散人海如鳧鷗。
噫! 才人學人一散人海如鳧鷗,
明日獨訪城中劉 (授丈) 。
清代是我國學術史上一個經學復盛的時代,在文學、詞學等方面也有不少成就。當時經學界有所謂 “常州學派”,詞學界有所謂“常州詞派”。另外,常州在文字學、文學、數學等方面也涌現出一些卓有成就的學者。
詩人稱那些杰出的常州籍學者為 “常州高材”,這首詩就是夸贊他們和常州學術風氣之盛的,是道光七年(1827)在北京送常州籍的友人丁履恒時所作。
全詩可分為三段。
開頭兩句“丁君行矣龔子忽有感,聽我擲筆歌常州”為第一段,提挈全篇,指出寫詩的緣由。因丁是常州人,常州又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有詩人認識和不認識的許多朋友,所以送別時想到把常州歌頌一番,也是很自然的。
第二段從“天下名士有部落”到“神交何異雙綢繆”,是這首詩的主體部分,主要夸贊常州學者和學術風氣之盛。“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為第一層,這兩句高屋建瓴,氣勢闊大。中國之東南,歷來為文化發達之地,而常州作為這個大環境中的一個小區域,說東南一帶沒有能與之匹儔的地方,突出了它在我國當時學術領域的地位和影響。“我生乾隆五十七”至“我益喜逐常人游”為第二層,寫詩人在外公段玉裁家里結識的常州高材。詩人的外公段玉裁是名冠當時的學者,生徒賓客盈門,從“始見”到“最后乃識”,詩人從縱向,即以時間推移為線索,重點寫了自己與臧庸、顧子述、以及惲敬、孫星衍、趙懷玉的交誼。“乾嘉輩行能悉數”至“泰西客到攻如仇”為第三層,夸贊常州學術風氣之盛,突出了常州學術風氣的兩個特點: 一是學派林立,研究領域廣闊,涉及經學、文字學、文學、詞學和數學等方面; 二是有獨辟蹊徑,不尚流俗的特點和優良學風。例如,研究《周易》的都以三國時虞翻的訓注為依據; 對魏、晉以后很少有人問津的公羊學,常州學者紛起研究,并熟悉東漢時的公羊學家何休是精通秘緯的經師; 研究聲音、文字大都善于從鐘鼎文中尋找根據; 對人們一向尊崇的前代經學大師賈公彥和孔穎達,連初學的生徒都不屑談起,認為其解經不足為據; 寫作古文辭,不肯尊崇唐宋八大家的韓愈和歐陽修; 常州學者文人都擅長寫詞,其詞風高雅,聲韻健勁; 由于西洋人帶來數學上的新見解,常州人研究數學的風氣也極盛一時。以上這些都是從橫的方向,即以空間的轉移為線索,從各個側面將常州學派林立、人材薈萃的興盛景象展現在讀者面前。“常人倘欲問常故”至“神交何異雙綢繆”為此段第四層,列舉了常州一批卓有成就的著名學者,敘述了詩人與他們之中一些人的交誼。這一段最后重點寫了與學識淵博的李申耆老夫子的交往,詩人雖未與這位老夫子謀面,但從“南望夜夜穿雙眸”,通過陸祁生與老人“屢通訊”,以及將未見過面引為恨事即可看出,詩人對這位老人是十分崇仰的。這一段以敘述為主,在結構上縱橫結合,層層遞進,以有限的篇幅包含了十分豐富的內容。
第三段從“識丁君乃二十載”到結尾,寫詩人與丁履恒的友誼以及送丁君時惆悵孤寂的心情,嘆息朋友一別,難再相逢。這一段主要以議論抒情,老朋友要離去了,想留也留不住了,這不由不使詩人發出“珠聯璧合有時有,一散人海如鳧鷗”的感慨。詩人反復詠嘆“一散人海如鳧鷗”,不單指丁履恒,也包含對往日與自己交情深厚的那些常州籍的才人學人們的懷念。最后的“明日獨訪城中劉”一句,是詩人次日的打算,看似與送友不搭界,有點畫蛇添足,實則不然。這一句是詩人在往日和當日的友人們“一散人海”之際內心的極度痛苦需要馬上“稀釋”,內心的空寂無著需要馬上填補的必然流露。它不但深化了主題,而且給讀者留下回想的余地。
這首詩采用鋪敘的手法,以敘事為主,虛實結合,在敘述的過程中進行議論和抒情,其敘事有條不紊,議論精煉恰當,抒情真切自然。在結構上各段和各層次之間銜接、過渡不留斧鑿痕跡。全詩四十五句,三百多字,句子嚴整,押韻合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入其境。
上一篇:《寄徐寄塵》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思遠人》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