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薄命二首》言情贈友詩歌
其 一
主家十二樓,一身當三千。
古來妾薄命,事主不盡年。
起舞為主壽,相送南陽阡①。
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妍?
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死者恐無知,妾身長自憐。
其 二
葉落風不起,山空花自紅。
捐世不待老,惠妾無其終。
一死尚可忍,百歲何當窮!
天地豈不寬?妾身自不容。
死者如有知,殺身以相從。
何來歌舞地,夜雨鳴寒蛩②。
作者于此詩題下自注云: “為曾南豐作。”曾南豐,即曾鞏。當時杰出的史學家、散文家,是陳師道的老師。曾鞏死于元豐六年 (1083),這兩首詩作于曾死后不久。二詩以侍妾悲悼寵愛她的主人的口吻,表達了學生對老師逝世的沉痛悼念。是寫法較為別致的悼詩。感情誠摯、悲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我國文學史上,以男女之情來譬喻國家和人民、君王和臣子、老師和學生以及朋友之間的關系,似乎有著悠久的傳統。正如明人郝敬所解釋的: “詩多男女之詠,何也? 曰……情欲莫甚于男女……聲音發于男女者易感。故凡托興男女者,和動之音,性情之始,非盡男女之事也。”對于此詩,我們不妨暫且作深淺兩個層次的理解。就字面意思而言,這是兩首愛情詩,它表達了一個女子對先夫忠貞不渝的愛情。情志堅定,感情深婉。就其譬喻意義而言,這又是友情詩,抒發了對老師知遇之恩、傳道授業之功的深切感激之情,表達了要始終如一忠誠到底的決心。氣節高尚,意韻悠遠。而無論從哪個層次而言,深摯而熱烈的情感,都使之堪稱情詩精品而無愧。
第一首,寫主死妾悲,表達了不愿轉事他人的志向。
起二句,寫主人寵己之狀。“十二樓”,即十二層的高樓,語出鮑照 《代陳思王京洛篇》: “鳳樓十二重,四戶入綺窗。”后用以泛指貴人所居。“一身”句,意從白居易 《長恨歌》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而來。這里以非常精煉的語言,概括古詩,描寫了居處之豪華,恩寵之隆重,渲染出主人在世之時對自己的極度嬌愛。暗示出師生關系之密切。《宋史》 陳師道本傳載,師道 “年十六,早以文謁曾鞏,鞏一見奇之,許其以文著,時人未之知也。留受業”。元豐年間,曾鞏典五朝史事,又推薦陳師道有道德史才,雖終因其未曾登第而沒有獲準,但是由此可知,曾鞏對于陳師道是非常賞識的,有著極深的知遇之恩。因此首二句如此描繪,既非矯飾之語,亦非夸飾之辭,而是以史實為依據的。這種回顧和描寫,使得后面的抒情更加真實可信,深切動人。
“古來”四句,以人生無常之慨,引出主逝之事。這里說自古以來為妾的都薄命,侍奉主人不能到盡頭。如今這厄運也落到了自己的身上。剛剛還在翩翩起舞,供他欣賞,為他祝福,豈料轉眼之間就行走在送他到墓地的路途上了。生與死,樂與悲,相距竟是如此之近,近得使人難以預料。此四句是敘事,語氣看似平淡、寧靜、客觀,其感情卻極深切凄婉,使人體會到字里行間有一股徹入骨髓的痛苦和無力回天的傷悼。
接下來“忍著”四句,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不愿再事他人的心意和悲傷欲絕的痛苦。在修辭上用了 “呼告”之法,“妾”站出來,哭天搶地,直接對著死者——舊日的主人訴說: “難道讓我穿著你贈賜我的衣裳,強裝笑顏,起舞歡歌,向他人獻媚?不,絕不! 我哭就要哭聲震天,流淚就要淚流成河! ”此四句中,前兩句用一個反問句,表現出“妾”對再事他人主意的極度憤慨和不屑一顧。后二句以鏗鏘有力的音節,極度夸張的語言,進一步強調了自己的決心和志向。“呼告”之法的運用,使得詩中主人公的神情意態更加形象生動,抒情也更自然感人。
最后二句,緊承“忍著”四句而來,將悲傷的情緒又向深處大大地推進了一層。盡管自己哭天喊地痛不欲生,聲徹青天,淚浸黃泉,但是死者長已了。主人去了,什么也聽不到了,什么也難以知道了。自己的痛苦、憂傷再也沒人關心了,世上只留下自己孑然一身,顧影自憐了。“恐無知”與“長自憐”這是一種失去人生知音的痛苦。它比失去一般的朋友、親人的痛苦在思想感情的層次上要深刻得多,也沉重得多。
第二首表達了要殺身相隨的愿望,它是第一首主題的延伸。
“葉落風不起,山空花自紅”承上篇“相送南陽阡”而來,描寫墓地的凄慘之狀。以紅花之絢爛與落葉之飄零相襯,愈發顯出山野之空曠寂寥,很好地烘托出了氣氛。而且此二句興中有比。以落葉暗比死者,言其永逝,無法復生; 以紅花自比,言己徒然嬌美,卻無人能賞,表現出永失知己的哀痛。
“捐世”四句,與上篇“古來”四句呼應,仍寫主逝之悲。“捐世不待老”兩句是說主人還沒有老就死了,因此施與自己的恩惠也就沒有到頭。這仍是表達主人去世的意思。與上篇不同的是,“古來”二句主語是妾,是以生者言之; 此處主語是“捐世”者,是以逝者言之。角度不同,避免了重復,充分顯示了語言的靈活。而且,也有利于更進一步地展開抒情。語氣上,兩相對照,后者比前者所表現出的哀怨之情更為濃重強烈。“一死尚可忍,百歲何當窮”,由主人之去世引到自己對生死的選擇上來,說死亡的痛苦還可以忍受得了,但痛苦的生存卻沒完沒了,更令人難堪。將“一死”與“百歲”相比較,卻得出與常人完全相反的結論,更進一步展示出主人逝去所給她帶來的深重打擊和難以忍受的哀痛。這兩句承上啟下,由生的痛苦引出了對自己未來的考慮,表達了以身殉情的志向。
“天地”四句,自問自答,表現出“妾”的婉轉情懷和對感情的忠貞不貳。它是說,我竟如此痛苦,難道是人生的道路太狹窄,逼得我無路可走了嗎?不,不是。是我的感情容不下自己,對舊情我須臾難忘。沒有人逼迫我,是我主動自愿地做出了人生的抉擇。“死者如有知,殺身以相從”,誓言錚錚,語氣堅定,令人對侍妾的品格德行肅然起敬!
在全詩結尾,詩人描繪道: “向來歌舞地,夜雨鳴寒蛩。”過去豪華喧鬧的歌舞之地現在只剩下夜雨之中蟋蟀瑟瑟發抖的鳴叫聲。這里一改前文中率直奔放、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景為結,與上篇 “主家十二樓,一身當三千”二句相對比應照,表達出盛世不再、人去樓空、一切終究歸于虛幻的慨嘆,包含著對人生哲理的徹底體悟。感情深沉,意韻悠遠,讀之使人感到余味無窮。
這兩首詩,感情深摯飽滿,風格高古淡雅,歷來被認為是陳師道的代表作。在抒情上,它借用了比喻、象征之法,把對恩師的深厚敬愛之情和痛悼其逝的悲愴之思表達得淋漓盡致,極為動人。章法上,它很成功地吸收了樂府民歌回環復沓、前后關照、彼此呼應的手法,時而如長江奔瀉,時而又如黃河九曲; 時而如險嶺懸瀑,時而又如深潭幽幽,形象地再現出一個女子哀怨不已、悲痛欲絕的聲口,使豐富、復雜而強烈的情感得以完美表達。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首詩一產生就受到人們的特別推重。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著密切關系。北宋中期,政治風云變幻莫測,黨派之間斗爭激烈,所以一般人士都諱言師生關系,以免受到株連。一些趨炎附勢之徒更是隨波逐流,或諂諛權貴,或落井下石。如王安石作宰相時,向他學習的人很多。但政局一變,都趕忙洗刷自已,矢口否認和他的師生關系。所以張舜民 《哀王荊公》中慨嘆 “今日江湖從學者,人人諱道是門生”。表現出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漠。而陳師道這兩首詩一派真情,表現出一介君子的坦蕩胸懷,高風亮節的可貴品質,因而得到世人的特別賞愛。
注釋
①南陽阡: 漢原涉為他父親在南陽置辦的墓地,稱為南陽阡。阡,指通往墳地的道路。②蛩: 蟋蟀。
上一篇:《夜飛鵲》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子夜夏歌(二十首選三)》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