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guān)中地區(qū)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xiàn)甘肅天水市),又輾轉(zhuǎn)經(jīng)同谷(現(xiàn)甘肅成縣)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受到快樂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蓋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滿屋漏雨,孩子大人無法安眠。面對現(xiàn)實,詩人思緒萬千,寫下這首歌行體詩篇。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jié)、韻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現(xiàn)在,杜甫草堂已經(jīng)成為名勝古跡了。郭沫若先生曾經(jīng)為杜甫草堂題寫對聯(lián),聯(lián)曰:“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是對杜甫的人生評價。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這首詩通過茅屋被秋風所破和詩人“長夜沾濕”的窘迫處境的描寫,反映了詩人的悲慘遭遇和痛苦生活,表現(xiàn)了詩人同情人民苦痛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濟世救人、舍己為人的崇高理想與博大胸懷。
詩的結(jié)構(gòu)是:前面敘事,后面抒情,中間夾雜著細小的議論。全詩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句,主要寫秋風破屋的情景。“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寫出秋風起勢迅猛,其中“風怒號”,寫秋風咆哮,聲響宏大,具有摧枯拉朽之勢。一個“怒”字使風勢更加形象化,好似怒吼而至,專門與定居不久的人作對,卷走屋頂?shù)拿┎荨!熬怼薄ⅰ帮w”、“渡”、“灑”、“掛罥”、“沉”,這一連串動態(tài)猶如一組鏡頭連續(xù)在作者面前閃過,作者也只能成為看客,可望而不可即,眼睜睜看著自己苦心孤詣、慘淡經(jīng)營的居所被風所破。在這些客觀畫面構(gòu)成的客觀描寫中隱含著對狂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
第二部分是接下來的五句,對前一部分情節(jié)進行補充、發(fā)展。很顯然,屋子上“三重茅”可能除了“高者”掛長林和“低者”沉塘坳,也有平落大地的。所以詩人補敘“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的一段描寫。“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說的還是自己“老無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抱茅入竹林,即使呼喊得唇焦口燥也無濟于事,只能拄棍回家嘆息無能。一個“自”字顯露出來的內(nèi)涵是,詩人無助之極,世態(tài)炎涼由是可見。
第三部分八句,寫秋風破屋之后又遭連夜雨的痛苦。詩人按時間順序,由白日寫到天黑,由屋外寫到室內(nèi),敘寫秋風過后的事態(tài)發(fā)展。詩人在這樣的夜里,將怎么樣渡過難關(guān)?眼前的處境,勾起詩人戰(zhàn)亂以來的回想,自“安史之亂”以后,詩人就很少坦然安眠。今天的長夜沾濕,又怎么能入睡呢?無論大處著墨,還是小處落筆,都讓詩人無比憂慮。
詩的第四部分是最后六句,抒寫了自己的感想。針對眼前的現(xiàn)實和動亂年代,作者發(fā)出了呼喊:能否安置廣廈千萬間,容納天下寒士讓他們高興地生活,風雨都吹打不動呢?這表現(xiàn)了詩人更廣闊的意境,是推己及人的想法。結(jié)尾寫道:“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多么值得欽佩的自我犧牲精神。詩人不僅為自己身遭不幸而哀嘆、失眠、大聲疾呼,更重要的是為了“天下寒士”而寧愿受苦。詩人飽含高昂激越的感情,哀傷而不消極,困苦而又豁達,至此,全詩意境豁然開朗。后人稱其詩風為“沉雄壯闊”。這種憂國憂民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備受崇敬。
這首詩藝術(shù)上突出的特點是:選材典型,生活氣息濃郁。寫景狀物和人物心理刻畫生動細膩。有些自然客觀的描寫卻隱含著作者的情意,雖未直接抒情議論,卻含義深刻。另外,語氣通俗樸素,明白如話。詩中大量運用比喻的手法,打破了七言和駢偶的形式束縛,平仄互換,與感情發(fā)展相配,抑揚頓挫,這也是一般歌行的格式。
上一篇:約客
下一篇:荔枝圖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