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佳期竟不歸》言情贈友詩歌
良人萬里向河源①,娼婦三秋思柳園②。
路遠寄詩空織錦③,宵長夢返欲驚魂。
飛蛾屢繞帷前燭,衰草還侵階上玉。
銜啼拂鏡不成妝,促柱繁弦還亂曲。
時分年移竟不歸,偏憎寒急夜縫衣。
流螢映月明空帳,疏葉從風入斷機。
自對孤鸞向影絕,終無一雁帶書回。
張正見是南北朝時存詩較多的詩人,嚴羽曾譏其“雖多亦奚以為?” 其實是不公平的。在張正見存世的40余首詩中,多有佳篇。胡應麟曾云: “張正見詩,華藻不下徐陵江總,聲骨雄整乃過之,唐詩實濫觴于此。”( 《詩藪·外編》 ) 他的這首 《賦得佳期竟不歸》 ,也表現出文詞華藻,“聲骨雄整”的特點,雖然是擬庾肩吾 《有所思》 之作,內容亦寫思婦對出外遠游的丈夫的思念,而詩的意境比起庾詩已有很大開拓,思婦的形象也更為鮮明。
這首詩以秋夜為背景,細膩刻畫出思婦思念遠游的丈夫,盼其早日歸來的情形。首四句先交待思婦相思的原因、時間。河源泛言其遠,良人離家萬里,歷久不歸,是引發思婦愁思的根本原因。“三秋”已屆歲末,天氣轉冷,正是一般游子歸鄉的時節,而“良人”仍不見歸來,怎不令思婦憂愁轉加?“路遠”強調良人所去之處離家遙遠,所以徒有織錦回文之詩,表達思夫之情,也難以寄到丈夫身邊; 欲夢中與丈夫相會,卻又害怕長夜漫漫,夢魂難返。
“飛蛾”二句,具體刻畫出思婦相思的環境,渲染其冷落凄涼的氣氛。思婦深夜獨處,無人相伴,只有飛蛾不斷繞著帷前燈燭撲飛。用飛蛾撲燭的無意識動作描寫,反襯出思婦因思念丈夫而心中難以平靜的心理狀態。“衰草侵階”不僅寫出庭院的荒蕪,更是借此襯托出思婦百無聊賴的心情。“銜啼”二句,從正面描寫思婦思夫心切,心緒煩亂的情形。丈夫在日,夫妻朝夕相伴,形影不離,如今孤身獨處,每當臨鏡理妝時,不禁想起昔日歡快共處情景,更增悲嘆,哪有心思再理妝修飾?轉欲借彈琴奏樂以驅胸中愁悶,而促柱繁弦,音急調悲,不覺手忙曲亂,心中更難以平靜。詩筆隨意轉換,變幻無窮,使思婦煩亂心緒,盡現無遺。
最后六句寫思婦寒夜織衣情形。丈夫離家萬里,不僅遙遠,而且歷時經年,不覺又至年終歲末,本來正是游子歸鄉的時節,而丈夫仍不見歸來。天氣突轉寒冷,萬里之外的丈夫尚無御寒之衣,怎能不令思婦憂心如焚? “憎”、“急”二字,寫出了思婦心理活動的突然變化,在此之前,思婦一直在熱切專注地等待著丈夫的歸來,同時也相信丈夫也會按時歸來的,但一直等到歲末,方才意識到丈夫是不能歸來了,而寒冷突至,所以匆忙連夜為丈夫縫織御寒之衣。“流螢”二句,描繪出思婦連夜織衣的孤寂冷清的環境。“空帳”寫其無人相伴,孤寂難眠; “斷機”寫其心緒紛紜,愈忙愈亂,致使織布時斷時續。結尾二句,不僅寫出思婦自嘆孤零獨處,形只影單,也可看出她是始終在盼望著丈夫能夠及時趕回家來,夫妻團聚,然而依舊是鴻雁無蹤,音信杳然,可見是盼歸不至,愿望落空了。回應題目,仍然從環境和心理活動兩方面刻畫出 “佳期竟不歸”的主旨。
這首詩的特點是描寫細膩。寫思婦盼望丈夫歸來共度佳期,從環境及其心理活動兩方面入筆,反復刻畫、淋漓盡致,充分表現了思婦在這種孤獨冷清的特殊環境中的心理變化。描景抒情,能做到入情入理,真切感人。語言優美華潤,聲調宛轉流暢,毫無滯澀之感。
注釋
①良人: 古時妻對丈夫的稱謂。河源: 黃河發源地。②娼婦: 娼家之女。古時把從事歌舞的藝人皆稱娼。三秋: 深秋。③織錦: 晉代竇滔因罪徙流沙,其妻蘇蕙,因思念丈夫,將所作回文詩編成織錦花紋,反復回環皆可讀,寄予竇滔,以表達相思之情。
上一篇:《謁金門》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贈內》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