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袁枚·隴上作》原文賞析
掃墓先為別墓愁,此來又隔幾經秋。每思故國期還趙,忍向重泉說報劉。華表風前烏繞樹,紙灰煙里客回頭。懷中襁抱今斑白,地下相看也淚流。
此詩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時,袁枚四十七歲。是年,袁枚回故鄉錢塘,為祖母上墳祭掃,遂有《隴上作》詩。這里,“隴”同“壟”,系指丘壟。
袁枚兒時,深受祖母寵愛,情感至篤。故此詩寄托了袁枚對祖母的思念與摯愛之情。
首聯強調了一個愁字。為何發愁?為別墓而愁。袁枚常年在外,久別故鄉,久別祖母長眠之地,焉能不愁?是年雖回來掃墓,但終究要離去,此又不是別墓之愁么?故未曾掃墓,已先有別墓之愁,至于掃墓之時,豈非更愁上加愁?況且又隔了好幾年! 這就是“掃墓先為別墓愁,此來又隔幾經秋” 的涵義。
頷聯突出了一個思字。思,思念,懷念。思什么?思故鄉! 詩人借用了廉頗身在魏國猶期望返回趙國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 “廉頗居梁(指魏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筆者)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于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于趙。”袁枚運用這個故事,并不是表明他還想重返仕途(因為他四十歲辭官閑居),而是寄托他的鄉情。這就是“每思故國期還趙” 的涵義。詩人在同年寫的《舟近錢唐望西湖山色因感舊游》詩中說: “久客還鄉夜不眠,望鄉長自立帆前。一痕山送西湖色,萬種情深故國天。”此可作為理解袁枚故鄉之思的佐證。
至于“忍向重泉說報劉”句,則運用了李密《陳情表》中的說法。李密年幼喪父,母親改嫁,全由祖母劉氏撫養長大。晉武帝封李密為太子洗馬官,迭下詔書,李密不愿就任,因上表陳情,聲稱要侍奉九十六歲的祖母劉氏,以盡孝道。這就是袁枚所說的“報劉”。所謂“忍向重泉說報劉”,系袁枚自述: 忍耐著悲痛、面對九泉之下的祖母祈禱,以盡自己的一片孝心。
頸聯表現了一個悼字。“華表風前烏繞樹” 中的華表,系指墓上石柱,又稱望柱。詩人掃墓時,于華表之前,如烏繞樹,悼念祖母,以盡孝心。燒完紙錢,離開墓地,猶自回頭,煙灰之中,仍寓哀思。此即 “紙灰煙里客回頭”之意。客,系袁枚自稱。回頭,一作回來,可以備參。
尾聯顯示一個悲字。憶往昔,祖母懷中被襁抱; 思今日,年近半百鬢有霜。袁枚不禁感慨萬分,悲從中來。在這里,生者與死者是個對比,生者自己也有個對比。駒光易逝,人生難駐,一轉瞬間,老人死矣,嬰兒老矣,黃泉相見,能不淚流? “懷中襁抱今斑白,地下相看也淚流”,就表露出袁枚的悲愴情懷。
袁枚還有一篇《隴上作》,也是悼念祖母(大母) 的: “憶昔童孫小,曾蒙大母憐。勝衣先取抱,弱冠尚同眠。”這里,推寫了祖母生前對自己的愛。“恩難酬白骨,淚可到黃泉。宿草翻殘照,秋山泣杜鵑。今宵華表月,莫向隴頭圓。”這里,流露出詩人對已故祖母的悲。
上一篇:古詩《張問陶·陽湖道中》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龔自珍·己亥雜詩(錄六)·陶潛詩喜說荊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