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崤函稱地險①,襟帶壯兩京②。
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③。
古木參差影④,寒猿斷續聲。
冠蓋往來合⑤,風塵朝夕驚⑥。
高談先馬度⑦,偽曉預雞鳴⑧。
棄繻懷遠志⑨,封泥負壯情⑩。
別有真人氣(11),安知名不名(12)。
[注釋]
①崤函: 崤山和函谷,均在潼關東面。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分東、西二崤。《元和郡縣圖志》說:“自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險絕不異東崤。”函谷因谷深險如函得名。《雍錄》云:“東至崤山,西至潼津(指潼關),通名函谷,實為天險。” 戰國時秦國曾在函谷建立關卡,為函谷關。均為古代天險要塞。
②襟帶:謂山川屏障環繞,如衣襟衣帶,用來比喻潼關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形勢的險要。兩京: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
③冰河: 冬日結冰的黃河。“霜峰” 和 “冰河”,點名了詩人入潼關的時節是冬季。
④參差(cēn cī): 長短不齊的樣子。
⑤冠蓋: 帽子和車乘的篷蓋。此句描寫出入潼關的絡繹不絕的人馬車輛。
⑥朝夕:早晚。此句說每天從早到晚,官道上都人來人往。
⑦此句歌詠曹操談論他在潼關打敗馬超、韓遂之事。《三國志·武帝紀》載,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在潼關打敗了馬超、韓遂等關西叛軍后,曾對諸將高談闊論他如何取勝。馬:馬超。度: 同 “渡”,指渡過黃河進入關中。
⑧此句吟詠孟嘗君門客偽學雞鳴,蒙惑秦國官吏,夜逃函谷關的故事。孟嘗君,姓田,名文,戰國時齊國貴族,以善養士而聞名天下,為戰國四公子之一,死后謚曰“孟嘗君”。孟嘗君奉命出使秦國,被秦昭王拘留,曾依靠門客的幫助逃出秦國。《史記·孟嘗君列傳》云:“孟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姓名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
⑨棄繻(rú):拋棄繻。繻是古代一種作通行證用的帛。此句詠終軍入關棄繻的故事。終軍(?-前112),字子云,西漢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少好學,18歲被選為博士弟子,官至諫議大夫。終軍西行,徒步入關時,關吏曾給了終軍出關的憑證——繻。終軍說:“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 (《漢書·終軍傳》)遂棄繻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后 “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關吏識之,曰: 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漢書·終軍傳》)。終軍出使越國,被越國丞相呂嘉所殺害,死時年僅20多歲,時人謂之 “終童”。
⑩封泥:古代防止私拆文書,而于捆繩端緘封并加蓋印章的泥團。在此用其丸泥之意,比喻少數兵力。此句吟詠東漢王元“丸泥封關”的故事,意思是說,王元請用少數兵力東封函谷關,負有豪情壯志。王元,字惠孟,東漢人,隴西隗囂的部將。王元曾勸隗囂說: “今天水完富,士馬最強,北收西河、上郡,東收三輔之地,案秦舊跡,表里河山。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后漢書·隗囂傳》)
(11)別: 一本作 “向”。真人: 道教稱存養本性得道的人為真人,此處指有才能和志向的人。
(12)安:怎么,哪里。
【題解】
此詩選自 《全唐詩》。入潼關: 由東向西經潼關進入關中。相傳李世民曾在潼關屯兵秦王寨、馬趵泉等古跡至今猶存
【簡析】
這首詩通過敘寫作者冬日入潼關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抒發了詩人的豪邁氣概。詩歌先從潼關的地理形勢和地位寫起,接著寫入潼關時的所見和所聞,最后又聯想到諸多古代名士入關和出關時的所作所為,贊賞他們的奇才和豪志,從而抒發了詩人想干一番事業的英雄氣概。在寫法上,這首詩把描寫現實和詠古相接合,借詠古而抒情,顯得質樸渾厚。
上一篇:《入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入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