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他鄉遇故舊,無論如何總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因為故舊喚起了對愉快之往昔的回憶,但同時哀傷也就相隨而至。何則?因此時情雖同而人已非,時光的飛速流逝及人生的飄忽不定畢竟給此時的相逢投上了一層陰影。因此,這樣的相逢就必然是雖喜亦愁,悲而復喜,悲悲喜喜,糾葛難解。韋應物的這首詩實在將這種情緒體驗表現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讀來十分感人。
詩一開始,作者就從現時的所在蕩開去,追述他在梁州江漢一帶作客時與故人相與往還的情景。而這眾多的交往,作者又只拈出其中“每醉還”這一細節來寫,突出了那時生活上的灑脫豪爽之舉。頷聯分別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著墨,追述別后之生涯,手法是寓感于述或以述為感。這一聯似應讀作:一別后浮云,十年間流水。一別之后,生世即如浮云一樣飄忽不定,含有追悔往日輕別之意,十年時間,生命即如流水一般飛逝而去,既懷人生短促之慨,又藏歡樂難再之思。如果將“一別”與“十年”二句一氣呵成,則上述內蘊就更加明白了。第三聯深致感慨,盡管此時的歡笑與往昔無異,但畢竟雙方已經兩鬢蕭疏,他日想再如此,怕是極少可能了吧?因此,今日之重逢就顯得彌足珍貴了。這樣全詩從往昔很自然地過渡到現時。既然已兩鬢蕭疏,生命之日已不多,那么為什么不回到江漢去而仍要滯留淮上呢?原因是“淮上有秋山”。“秋山”對作者竟有如許魅力,其原因何在呢?因為“秋山紅樹多”(韋詩《登樓》)。這樣一方面輕輕點出詩題,一方面又借秋山紅樹暗況自己的節操。既如此,則江漢故人與自己就不必為即將分別與人生的遲暮而過于哀傷了。頓覺氣氛與前迥異,全詩格調亦賴此以提高。這個結尾余味無窮,值得細加咀嚼。
語意好,然淮上實無山也。(沈德潛《唐詩別裁》)紀昀:清園可誦。(《瀛奎律髓匯評》上)
上一篇:《淮上與友人別·鄭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明·杜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