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我足。
——《孟子·離婁上》
這首歌是孟子在批評“不仁者”時引錄的,因為傳唱在小孩子的口頭,所以叫《孺子歌》。他同時還轉述了一段孔子贊美和解釋此歌的言詞:“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只有清純的水才被用來洗滌帽纓,至于那混濁的水就只配沖洗泥腳了!清、濁水的不同待遇,完全是由它自身品性決定的。滄浪,據《孟子》朱熹注是水名,即今流入湖北省的漢水;而據《文選》李善注,則是指水的一種青蒼的顏色。此處應作水色解。濯(zhuo):洗。纓:系帽的帶子。孔子的闡述是極富哲理的。他把這首描敘日常生活感受的短小民歌,加以抽象的哲學的聯想和思考,從而揭示了詩歌內含的深層意蘊:作人的道理不也如此嗎?品格高尚者定然受人敬重,而行止卑劣的必定遭世人唾棄。外界客觀的評價或態度,最終還是取決于人們的自身本質。
本詩語言清新、節律流暢,活潑灑脫的形式中包蘊著嚴肅的哲理,使讀者在輕快吟誦中受到了一定的人生啟示。
上一篇:《娘罵女》原文|賞析
下一篇:《寺里尼姑》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