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楓橋夜泊①》唐詩賞析,《楓橋夜泊》原文與注釋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②
【注釋】 ①楓橋:位于今蘇州市城西。②姑蘇城:蘇州的別稱。寒山寺:因名僧寒山而得名,亦位于蘇州市城西,距楓橋約三里。
【鑒賞】 一千二百多年前,江南水鄉的秋夜,一個游子從停泊在楓橋邊的舟中醒來,四顧曠野茫茫,天霜水寒,耳畔鐘聲余音繚繞,凄清、惆悵、感動……諸般思緒涌上心頭,不禁吟詩一首,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首句從視覺、聽覺、感覺三方面寫夜半時分的景象,月亮落下去了,樹上的烏鴉啼叫,清寒的霜氣彌漫在秋夜幽寂的天地。三個主謂短語并列,以簡潔而鮮明的形象,細致入微的感受,靜中有動地渲染出秋天夜幕下江南水鄉的深邃、蕭瑟、清遠和夜宿客船的游子的孤寂。
楓橋所在水道,只是江南水鄉縱橫交錯的狹窄河道之一,并無茫茫江面。“江楓漁火對愁眠” 句,一說是當地有兩座橋,一是江橋,一是楓橋,江楓指二橋。但“江楓” 二字本身的美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給了我們極大的想象空間。我們姑且想象出一片空闊浩淼的水面,(或許這也正是作者當年的想象),岸邊有經霜的紅楓,水中漁火點點,舟中游子滿懷愁緒入眠。山川風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自有他的情懷,主客體相對獨立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和諧而優美的藝術境界。
三四兩句寫半夜寒山寺的鐘聲傳到客船。在深秋蒼涼靜謐的夜空,驟然響起悠遠的鐘聲,該對愁臥舟中的游子的心靈造成多么大的震撼。而這鐘聲來自姑蘇城外的寒山古寺,蘊含著豐厚的人文的積淀,包容著佛性的曠達,“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 (劉學鍇語),以至今人猶對唐代寺廟是否半夜鳴鐘還辯難考證。足見此詩影響深遠。
本詩語言明白曉暢、優美簡潔,物象的選擇動靜結合,明暗相襯,結構上對仗工整,照應嚴謹,情景交融,塑造了一個幽遠的夜泊愁眠的藝術意境,極富韻味。
上一篇:《寒山·杳杳寒山道》唐詩賞析,《杳杳寒山道》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柳宗元》唐詩賞析,《柳宗元》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