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①》唐詩賞析,《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原文與注釋
王 維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②
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③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⑤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⑥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注釋】 ①綦毋潛:唐代詩人。②東山客:指隱士。東晉謝安,曾隱居東山。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齊采薇西山。③吾道非:我的主張不對么? ④寒食:節令名,清明前一天或兩天。⑤違:離別。⑥棹:船槳,也指船。
【鑒賞】 綦毋潛,唐代詩人,與張九齡、王維、王昌齡等有詩文交往。王維此詩作于綦毋潛落第還鄉之時,是一首友情真摯、感慨深沉的送別詩。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那些英明之士紛紛棄道下山,以求報效國家。這兩句一方面反映了盛唐政治清明、國力強盛的社會環境; 另一方
面則反映了這個時期文人們普遍的精神狀態。三四句中的“東山客” 及“顧采薇”借用了東晉謝安曾隱于東山及伯夷叔齊采薇西山的典故,既是對綦毋潛高潔品質、淵博學識的贊譽,同時也點出他急于在政治上有所為的心情。
然而綦毋潛滿懷信心地入京赴考,卻名落孫山。五至八句寫詩人反復安慰友人。“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未能金榜題名并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學識與才華。這里的 “既至” “孰云” 二詞詞意肯定,充滿對友人的理解與同情。王維想到友人為了參加這一次考試,離家整整一年多了,在 “江淮度寒食”,在“京洛縫春衣”,歷經了多少艱辛,卻未能及第而歸,怎么能不為朋友感到傷心呢?
詩的后八句才開始點出送別主題。置酒送別,知心的朋友又要離開了。一個 “違” 字,多少離情別緒與感慨傷懷盡在其中。傷感之中,王維仍然不忘安慰友人,“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不用太傷心了,過不久我便會乘船來看你的。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別之時,放眼望去,遠山的樹木漸漸把你的身影遮蓋,夕陽余暉籠罩著孤城。這里詩人連用 “遠樹”、“行客”、“孤城”、“落日” 四種景象共同營就了一幅遼闊荒漠、令人倍感孤獨的畫面。就在這臨別之際,詩人還是沒有忘記再一次叮嚀友人,“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千萬不要因為一時失意,便認為世無知音而消極沉淪。
這首詩安慰落第的友人,層層鋪敘,婉轉親切,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誼一覽無遺。沈德潛評曰: “反復曲折,使落第人絕不怨尤。” 雖絕對了些,卻比較好地說出這首送別詩的一大特色。
上一篇:《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唐詩賞析,《送梓州李使君》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李頎·送魏萬之京》唐詩賞析,《送魏萬之京》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