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平·梅花落》原文與賞析
劉方平
新歲芳梅樹,繁花四面同。
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
少婦今如此,長城恨不窮。
莫將遼海雪,來比后庭中。
時當新正,地氣初動,梅花就已經怒放了。不是疏影橫斜,一點兩點,而是香濃花腴,滿樹滿枝。盛唐人的美學趣味與宋人不同,他們并不那么欣賞清癯、疏宕,他們喜歡熱烈、豐滿、繁盛。因此劉方平筆下所表現的梅花的美,是它的芳香四溢、繁花如云。
但是,“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俗話說: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花也是一樣,盛開的時間是十分短暫的,緊接著的便是凋零、敗落。
這僅僅是在詠花嗎?對植物來說,開花本來就是為了結實,“綠葉成蔭子滿枝”是好事,“華(花)而不實”才是可悲的。“少婦今如此,長城恨不窮”,原來這里是“賦”而“比”,不只是寫一個少婦欣賞自己后院里的梅花,而且是以花喻人的。因花開花落而想到時光易逝、盛年難再,這大概是我國古代佳人甚為普遍的心態,因此也就成了古典詩歌一再吟詠的題材,從劉希夷的《白頭吟》到林黛玉的《葬花詞》,莫不如此。但這首詩還不是一般地感嘆歲月易逝,而是因為不能與良人一起共度大好年華,共同領受生活美的懊恨。良人到哪里去了呢? “長城恨不窮”,從軍去了,征戰去了。這樣,詩的觸角又伸進了社會生活的另一面,而使它具有了新的意義。唐玄宗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開元、天寶年間不斷對外用兵,東北部與奚、契丹的關系長期處于緊張狀態,這樣就不得不動員眾多的兵員,造成了許多家庭骨肉分離。就在史官們在史冊上大書輝煌戰績的時候,在一些壯懷激烈的詩人們慷慨激昂地高唱立功邊庭的時候,另一些詩人卻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戰事給普通家庭帶來的痛苦和不幸。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見微而知著,難怪一些有見識的人要起來反對朝廷的舉措了。長城,在這里被用來指代邊境的戰事。詩人設想女主人公的丈夫在東北部戰場,用“長城”的字樣就顯得更加貼切。
“莫將遼海雪,來比后庭中”,尾聯歸到落花。這時花都已謝了,飄飄揚揚落滿了庭院,仿佛覆蓋了一層白雪。觀花人由滿地的落梅聯想到遼海的雪野,卻偏偏要反過來說:請別用遼海的白雪來比喻滿院的落梅吧,這樣會勾起我心頭的無限愁緒的。
沈德潛在評論這首詩時說: “似徐庾小詩,不落后人詠梅坑塹。”(《唐詩別裁》卷十一)它是詠物詩,又是閨情詩,而且還含有一定的社會內容,這就使得這首婉秀的小詩顯得頗可諷詠。
上一篇:《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白·江夏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