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霽雪》原文與賞析
戎昱
風卷寒云暮雪晴,江煙洗盡柳條輕。
檐前數片無人掃,又得書窗一夜明。
此詩又題《韓舍人書窗殘雪》,從詩的內容來看,此題更好,此詩乃貼緊詩題之佳作。
全詩緊扣“殘雪” 落筆。首句交代殘雪產生的背景。“風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煙洗盡柳條輕”的先決條件。因為風既然能把寒云卷走,當然也能將江面上的云煙霧氣一掃而空了。至于柳條的輕柔,當然更是風把枝上的積雪吹落的結果。而雪晴又在天“暮”之時,更為結句“一夜明”作了極好的鋪墊。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煙云蕩盡,江天高朗明凈江邊柳條輕盈,隨風婀娜擺動。這是多美的境界啊!于此境況下欣賞殘雪之景,確是別具情趣。“洗”字,“輕”字,用得極為準確。原來江面上霰雪紛紛,白霧蒸騰;現在一下廓清,纖塵不染,仿佛洗過的一般。原來柳枝低垂,沒精打彩,不勝積雪之重壓;如今一旦卸下重負,感到特別輕松,顯得特別輕盈。這樣一來,雪的世界當然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一些殘余的蹤跡了。這么紛繁的意象,僅用了七個字,真是精煉至極。
三句轉筆蓄勢。目光從遠處轉向近處,范圍從整個江郊轉向韓舍人的檐前,景象從壯闊轉向細微。“數片”極言雪之殘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 “無人掃”極言境之幽雅清靜,故能映雪夜讀。如此蓄足筆勢,結句的出現便如順水之舟了。
結句“又得書窗一夜明”仍緊扣住“殘雪”寫想象中之虛景。意謂雪還沒有融盡,檐前還保留一點潔白的殘雪,想象著它的反光映照在書窗上,顯得環境格外清幽,可以象晉代孫康那樣映雪夜讀呢。但可惜只得一夜的享受,明天殘雪一化,雪的蹤跡全無,就不能再有這種享受了。言外對殘雪充滿無限喜悅留戀的心情。據《尚友錄》載:“晉孫康,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此句暗用其事,還兼有贊美韓舍人刻苦好讀之意。如此用事,如撮鹽入水,咸淡自知,卻了無痕跡,真是進入了化境!
上一篇:《張說·鄴都引》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浪淘沙(其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