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偉業·打冰詞》原文賞析
北河風高水生骨,玉壘銀橋堆幾尺。新戍云中千騎馬,橫津直渡無行跡。下流湍悍川途開,吹笳官舫從南來。帆檣山齊排浪進,牽船百丈聲如雷。雪深沒髁衣露肘,背挽頭低風塞口。相逢羨殺順流船,急問來時河凍否? 溜過河寬放閘平,長年穩望一帆輕。夜深側聽流澌響,瑣碎玲瓏漸結成。篙滑難施櫓枝折,舟人霜滿髭須白。發鼓催船喚打冰,沖寒十指西風烈。吁嗟河伯何硁硁,白棓如雨終無聲。魚龍潛逃科斗匿,殊耐鞭杖非窮民。官艙裘酒自高臥,只話篙師叉手坐。早辦人夫候治裝,明日推車冰上過。
這首詩當是作者北上或南歸所作,作者也在舟行途中。
北河一名白河,在北京市郊。開頭四句,寫上流之冰極為堅牢,所以騎兵可以橫津直渡,另一首《再觀打冰詞》也說: “上冰猶結下冰行。” “新戍”句點明這時清廷正用兵于山西。下面寫下流之冰已經融化,開出一條川途,但因尚有未解的冰塊,故舟行非常困難,需要纖夫拽拉。這些官船,也是奉命出差,但一則吹笳而來,一則勞聲如雷,一則帆檣似山,
則纖纜百丈。據程大昌 《演繁露》十五: “百丈”是用篾竹所制,以麻索連貫其際,碰到有棱角的石頭可以不斷。由于用力背挽,所以連衣袖也扯破。這兩句中,寫纖夫的手、腳、背、頭和口,都在風雪冰水中受盡折磨,因此一見順流而來的船,“急問來時河凍否”,也是很自然的心理反應。從這一句看,似是在作者南歸時。
好容易滑過險途,河道寬廣,舵工也覺輕松多了。可是到了深夜,溫度降低,船只還在前進,只聽得流水相碰,玲玲做聲,又加劇了舟人的困難。
發鼓催船當是黎明的事,歷代有此習俗,杜甫《十二月一日》就說: “打鼓發船何郡郎。”宋擲獬《滯客》也說: “舟人擊鼓挽舟去。”但“河伯”固執,冰塊難解,雖用木棍,仍不開裂,不像窮民那樣經不起鞭杖的擊打隨即屈服。官艙中的人卻披裘喝酒,由“高臥”而起視,叉著雙手以篙師的動作作談助。
因為堅冰難解,便吩咐“人夫”,及早整理行裝,到明天推車從冰上過去,反正總是有路可通。
全詩先寫堅冰在河,次寫川途忽開,得以溜河而過,最后仍為堅冰所阻。“舟人”用盡力量,“河伯”卻偏要作對,官艙的人便以車代舟,化水為陸。《再觀打冰詞》說“自古水嬉無此觀,披裘起坐卷簾看”,可謂婉而諷。
苦樂對立,歷來如此,民亦勞止,官則小休,古人之詩,能給人以諷誦價值的,大致就在于此。
上一篇:古詩《陳曾壽·戒壇臥龍松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虞集·挽文丞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