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涼州詞三首(其一)》原文與賞析
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涼州詞是樂府詩的名稱,本為涼州一帶的歌曲,唐代詩人多用此調作詩,描寫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戰事。安史之亂以后,吐蕃族趁虛大興甲兵,東下牧馬,占據了唐西北涼州(今甘肅永昌以東、天祝以西一帶)等幾十個州鎮,從八世紀后期到九世紀中葉長達半個多世紀。作者目睹這一現實,感慨萬端,寫了《涼州詞三首》,從邊城的荒涼、邊塞的侵擾、邊將的腐敗三個方面,再現了邊城慘淡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邊事的深切憂患。
這首詩描寫邊城的荒涼蕭瑟。前兩句寫俯仰所見的景象。“邊城暮雨雁飛低”,仰望邊城上空,陰雨籠罩,一群大雁低低地飛翔著。作者為何不寫邊城晴朗的天空,卻選擇陰沉昏暗的雨景,因為此時詩人無心觀賞邊塞的風光,只是借景托情,以悲景暗示邊城人民在胡兵侵擾下不得安寧的生活。為加強悲景的氣氛,作者又將這暮雨雁低的景置于特定的時節里。邊城的陰沉悲涼,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這時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卻是萬物爭榮的春天。“蘆筍初生漸欲齊”,俯視邊城原野,蘆葦吐芽,如筍破土,爭相生長。這句已點明寒氣消盡,在風和日暖的仲春令月里,邊城仍然暮雨連綿,凄涼冷寞,很容易啟人深思那年年歲歲的四季悲涼了。這兩句寫景極富有特色。俯仰所見,從不同的視角,在廣闊的空間位置中展現了邊城的陰沉;暮雨、蘆筍,上下對照,鮮明地映襯出最美時節里的最悲景色,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后兩句敘事。在這悲景之下,邊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絕句又不可能作多面的鋪敘,詩人便抓住發生在“絲綢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這句中的“磧(qi戚)”,是沙漠; “安西”,唐西北重鎮,此時已被吐蕃占據。眺望邊城遠野,不見人影,只聽見無數的駝鈴聲消失在遙遠的沙漠中。這“遙過”的鈴聲勾起了作者的遙思:往日繁榮的“絲綢之路”,在這溫暖的春天里,運載絲綢的商隊應當是絡繹不絕,路過西安,通向西域;然而今日安西被占,絲綢之路受阻,無數的白練絲綢不再貿易西域,“應馱”非正馱,用來意味深長。詩人多么盼望收復邊鎮,恢復往日的繁榮啊! “應馱”這點睛之筆,正有力地表達了詩人這種強烈的愿望,從而點明了本詩的主題。
這首絕句,寫景敘事,遠近交錯,虛實相生,給讀者的聯想是豐富的。一、二兩句實寫目擊的近景,以荒涼蕭瑟的氣氛有力地暗示出邊城的搔擾不安、緊張恐怖,這是寓虛于實;三、四兩句虛寫耳聞的遠景,從鈴聲的“遙過”,寫到應馱安西的“遙思”,以虛出實,在絲綢之路上,掠奪代替了貿易,蕭條取代了繁榮,這雖是出于作者的遙想,也已傳達到讀者想象的藝術空間之中了。
上一篇:《王維·冬夜對雪憶胡居士家》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籍·涼州詞三首(其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