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適之·罷相》唐詩賞析,《罷相》原文與注釋
李適之
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①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注釋】 ①避賢:為賢者而避讓。樂圣:使圣人快樂。銜杯:口銜酒杯,指飲酒。
【鑒賞】 這是一首充滿反語、俚語和雙關語的諷刺詩。
作者李適之從天寶元年 (742) 至五年擔任左丞相之職。他是皇室后裔,入相前長期擔任刺史、都督等地方官職,以強干見稱。而其性情簡率,不務苛細,待人隨和,雅好賓客,史稱其“飲酒一斗不亂,夜則宴賞,晝決公務,庭無留事”,又是一位公私分明的好官。他與權奸李林甫“爭權不協”,而與清流名臣韓朝宗、韋堅等情深交好,所以得到當時社會的好評。但他十分了解朝廷尖銳復雜的政治斗爭和自己所處的微妙地位,在忠實自己治理的事務之外,不充諍臣,不為強者。因此,當他的好友韋堅等被李林甫誣陷構罪,他就“懼自不安,求為散職”。天寶五年,當他獲準免去左相要職,改任清閑的太子少保時,感到異常高興而慶幸,于是命親故歡會暢飲,并寫下了這首詩。
就本詩而言,藝術表現頗為曲折,而詩旨明確,既含諷刺,又有機趣,堪稱佳作。
首二句表現出作者要求 “罷相”,原為畏懼權奸,躲避斗爭,遠禍求安,而今如愿以償,自感慶幸。倘若詩里直接把這樣的心情描寫出來,勢必更加得罪于李林甫。所以作者設遁詞,用隱喻,曲折表達?!氨苜t” 本是兩字成語,意思是給賢者讓路,讓位?!皹肥ァ?是雙關語,一可以指代皇帝,讓皇帝感到快樂、滿意; 二可以使自己心安,其間辭源于曹操對臣僚的對話,臣僚稱清酒為 “圣人”,樂圣就是喜愛喝酒。所以首聯的意思是說,我剛剛被罷了左相之職,既使玄宗皇帝滿意,說我給賢能的人讓了路,我也樂意自己以后可以不受約束地盡興喝酒了,公私兩便,君臣皆樂,值得慶賀。那么就請到場的來賓人人舉杯,大家盡興地喝吧! 這里,辛辣地諷刺了 “口蜜腹劍” 的李林甫,把權奸橫行說成“避賢”,把權奸誤國說成“樂圣”,反話正說,曲折雙關,避讓示弱中不失機智俏皮,知情者和明眼人一讀便知。
后二句明是關心親故前來歡會赴宴的情況,暗是揭露權奸恐怖高壓,是對首二句巧妙諷刺的加強。在表現藝術上則用口語寫問話,顯得生動有趣; 在前后結構上則承接加照應,順理成章。宴慶罷相,事已屬于異常; 所設理由,實又屬于遁詞。真實的處境是在李林甫等的恐怖和高壓政策下,連請人喝酒人家都不敢來。盡管作者過去在地方上任職時愛喝酒,也經常宴請賓客喝酒,但看看今天來赴宴的賓客,卻沒有幾個人。本來,宴請的是親故常客,大多是內幕知情者,懂得這次赴宴要擔風險,可能得罪李林甫,惹來禍患。敢來赴宴,便見出膽識。這對親故是考驗,于作者為藉慰,向權奸則像示威,甚至還意味著嘲弄至尊。倘若這二句真如首二句字面意思,只是慶賀君臣皆樂的 “罷相”,則親故??妥匀粫廊磺皝砗染?,主人也無須顧慮來客不多而發這一問。所以這一問便覺突兀,顯出異常,從而暗示了宴慶罷相的真實原因和性質,使首二句閃爍不定的遁詞反語變得傾向明顯,令人一讀便確知。作者以俚語直白寫這一問,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強譏諷的用意。
杜甫 《飲中八仙歌》專門稱贊了李適之,特地引出銜杯樂圣稱避賢的三點要害,可見反語、俚語和雙關語入詩的要義。全詩能傳誦至今,要害在于所刺之事。由于本詩,作者在罷相后被認為與韋堅等相善,誣陷株連,被貶后自殺身亡,本詩也因此而更為著名。
上一篇:《杜甫·絕句二首》唐詩賞析,《絕句二首》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杜甫·羌村三首(其一)》唐詩賞析,《羌村三首(其一)》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