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高崖數竹凌風雨,老可當年每畫之。
修影自憐流水遠,虛心如待出云時。
縱橫鴻爪留沙磧,宛轉鵝群向墨池。
百年湖州仍見此,故知王子善參差。
虞集(1272—1348),元著名詩人。字伯生, 臨川崇仁(今屬江西)人,祖籍仁壽(今屬四川)。曾任集賢修撰、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奎章閣侍書學士等。虞集詩能反映民生疾苦,具有較強的民族意識;詩風嚴峻,聲律圓熟, 自稱其詩如“漢廷老吏”。與楊載、范槨、揭傒斯齊名,號稱元代四大家。有《道園學古錄》等。
虞集另有《送吳真人序》一文,對趙孟頫的畫竹風格作了描繪:“竹并立如鐵石,枝葉交錯,深不可測,而歷歷可數?!辈⑦M一步指出,乃得力于趙氏的筆墨功力: “蓋其翰墨法度深穩,能極古人神巧之所至而兼之,固數百年之寥寥者矣?!?/p>
此詩全面地描述了趙氏畫竹的結構、特征、技法淵源、創作心情等。首聯先描述此圖繼承了北宋著名墨竹畫大家文同(與可)的優良傳統,以高峻的崖石作為墨竹的背景,更有力地烘托出數竿墨竹凌風冒雨沖霜傲雪的精神。一起筆就具有高屋建瓴、統括全圖的氣概。
頷聯寫趙氏創作此圖時的心情,以宋代宗室、趙氏王孫的身分而屈節仕元,已無高崖之竹凌風冒雨的精神,倒像水中竹影,隨順流水遠逝,一去不返,徒增自我憐惜之心而已;只有仿效竹子,空虛其心,使胸無塵染,像陶潛那樣做到“云無心而出岫”,庶可聊以自慰。此聯深刻地揭示了趙氏仕元后的矛盾復雜心情,并巧妙地指出此圖“以竹寫我” “竹中有我”的特征。
頸聯贊趙氏畫竹的筆法特征:他運筆沉著,有如鴻爪留痕于沙磧,縱橫而有力;他的筆法又靈活自如,像王羲之臨池練字,觀鵝頸自由轉動而筆法愈加矯變。此聯運用一喻一典,極為傳神地刻畫了趙氏畫竹的筆法特征,并且寓贊于敘,一筆兩用,特別簡練有力。
尾聯再以總贊作結:沒有料到在畫竹大師文同誕生一百多年之后,在湖州重又見到技巧如此高妙的畫竹能手,這位趙氏王孫真像《詩經·關雎》篇所寫“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那樣運筆自如、筆筆生輝了!
這首題畫詩,把畫家的技法與精神打成一片來寫,確實是別具一格的。
上一篇:《夜山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子昂逸馬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