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撰
三千醉面蜀宮妝,恨欠留人月一方。
欲借吳姬過夜清,三更與子共燈光。
【評說】
本詩選自蘇州博物館藏陳撰《花果》冊頁之《秋海棠》題詩。
陳撰(1686—1754),清代畫家,字玉幾,號楞山,又號玉幾山人,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后移居杭州,曾流寓揚州,所以黃賓虹《古畫微》也把他列入“揚州八怪”之中。康熙年間,館于程夢星筱園十年。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不就。以書畫游于江淮之間。陳撰晚年,受揚州鹽商江鶴亭之聘,寓江氏康山草堂。與汪士慎、高翔等友善,常在馬氏小玲瓏山館吟詩作畫,著有《玉幾山房詩集》。他為人品性孤潔,繪畫風格蕭疏閑逸。
以花喻人的手法在詩詞中運用,屢見不鮮,而這首題畫詩與之相反,以人喻花,并賦予秋海棠以生命。首句就以秋海棠比作孟蜀宮中的美人。秋海棠“花色粉紅,甚嬌艷”(《廣群芳譜》卷三六),以三千蜀宮艷妝來比,足見其美,因為陸游《海棠》詩中早就說過:“蜀姬艷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若使海棠根可移,揚州芍藥應羞死。”詩中“醉面”一詞就更加傳神地點出它的嬌媚艷麗。蘇東坡寫海棠時也曾用過類似的手法:“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給秋海棠賦予了人的美貌之后,詩的后三句就著重賦予它人的情感。據《采蘭雜志》云“昔有婦人懷人不見,恒灑淚于北墻之下。后灑處生草……名曰斷腸花,即今秋海棠也。”(《廣群芳譜》卷三六)詩歌就由此傳說生發開去,寫它在北窗之下,陪伴吳姬共渡漫漫清夜,直至三更,共臨窗前燈下,將自己滿懷的離愁思緒,都寄與天上的一輪明月,讓明月把這一切遙遞遠方的人,給人留下無盡的遐思和回味的空間。
上一篇:《秋山霜霽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米敷文楚山清曉卷》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