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與賞析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 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 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是傳誦的名篇之一。它的寫景有特色: 一是從大到小,移步換形; 二是情景結合,轉換無跡; 三是用說明來做描寫; 四是對偶與散行錯綜,整齊活潑。
一、先寫“環滁皆山也”,是個大范圍,按此句不確,不是環滁皆山。下指“西南諸峰”,范圍縮小。再指“瑯琊”,再縮小。再指山上的醉翁亭,再縮小。從作者所見說,先看環滁的山,再走向西南諸峰,看到“林壑尤美”。再走上瑯琊山,看到“蔚然深秀”。再上山,聽見水聲,看到泉水瀉出兩峰間。再前行,“峰回路轉,有亭翼然”。登上亭,看到景物的朝晚不同,四時變化。從大范圍到小范圍是為了要突出醉翁亭。一路寫來景物各各不同,是移步換形,寫出所見所聞,引人入勝。這樣寫到醉翁亭是非常自然的。在描寫景物上,概括與具體相結合,避免一般化。像“林壑尤美”,“蔚然深秀”,還沒有寫到亭,只是陪襯,所以概括寫。像“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這才寫亭,是主體,就具體寫。要是把山里的景物也具體寫,就把賓主的地位混淆,不能把亭突出來了。
二、寫到亭,說“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自號醉翁,所以也稱亭為醉翁。“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按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政治主張,被貶官到滁州做太守,當時只有39歲。這篇即是在他40歲左右寫的,為什么稱“翁”?他很要做一番事業,并不沉醉于酒,為什么稱“醉翁”? 在這里含有他因贊同革新而被貶官的不平的感慨。接下去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點明他意不在酒,在山水,那就說明他沒有醉,醉了就不能欣賞山水了。他倘真的愛山水,怎么又寓之酒呢? 在這里,含有他的不平的感情,想借酒來排解,但排解不了,所以意不在酒;又想借山水來排解,也不行,只好又寓之于酒,又借翁來自遣。這是抒情,抒發他的不平之情。從抒發不平之情到意不在酒,轉到在乎山水,接下來描繪山水景物,這樣轉得很自然。從意在山水,再轉到寓之于酒,把感情寫得含蓄不露,不落痕跡,構成他的文章的特色之一。
三、這篇文章的描寫,都用“也”字做句尾,不少句子采用“……者……也”的形式,這是說明的句式,卻用在描寫風景里,是比較特別的。象“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這里,前面是寫所聞所見的景物,后面是寫朝晚景物的變化,都是寫景。但用“者”和“也”相應,就把寫景變成說明。有了這個說明,就點明這些景物是什么,而前者是寫釀泉,后者是寫山間之朝暮。但也有不用“者”字的,即不點明的,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兩句話里不用“者”字,不點明這里在講什么。倘加點明,那末“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者,借山水以寄慨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者,借酒以消愁也。”這樣一點明,就不含蓄了,就落痕跡了,所以不用“者”,不點明。但不點明又要使讀者體會到他的用意。因此在形式上顯出這兩句的不同來。從這個不同里,顯示他的含義。再象“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也不用“者”,用“者”成了“故自號醉翁者,有所感也”,也要點破了。當然這篇里也有點破而不用“者”的,象“環滁皆山也”,已經點破“皆山”,同上舉的不用“者”而未點破的不同。這里顯示出他用說明句來做描寫景物的含義。
四,這里的寫景句,采用相對的形式,象朝暮相對,晦明相對,寫成“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這是對偶。接下去倘作“朝則明、暮則晦”,也成了對偶,但他作“晦則明變化者”,就變成散行了。再象“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這里“野芳”兩句寫春夏的景色相對,“風霜”兩句寫秋冬景色不對,倘作“風高霜潔,水落石出”,就對了。這里的不對,是有意要改成不對的。對偶顯得整齊,不對顯得活潑,對偶和散行結合,構成錯綜之美。
這篇還可注意的是“山水之樂”要“寓之酒”,不是真樂山水。末段說“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見得人之樂是從太守游,太守之樂則人不可知,接下“醉能同其樂”,太守之樂又回到酒,說明并非真樂山水,還是借酒消愁了。
上一篇:袁宏道《越中雜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韓敬《重修湖心亭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