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少保有古風,得之陜郊篇①。
惜哉功名忤,但見書畫傳。
我游梓州東②,遺跡涪江邊③。
畫藏青蓮界④,書入金榜懸⑤。
仰看垂露姿⑥,不崩亦不騫⑦。
郁郁三大字,蛟龍岌相纏。
又揮西方變⑧,發地扶屋椽。
慘淡壁飛動,到今色未填⑨。
此行迭壯觀,郭薛俱才賢⑩。
不知百載后,誰復來通泉?
【注釋】
①陜郊篇:薛稷工詩,存古風,他因寫作《秋日還京陜西十里作》詩而得名,首句云“驅車越陜郊”,杜甫因而稱之為“陜郊篇”。②梓州: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合縣。③涪江:水名,在四川省境,至合川縣流入嘉陵江。④青蓮界:佛家稱青蓮界為佛界,指佛寺。青蓮,產于印度的青色蓮花。⑤金榜:涂上金粉、懸掛寺門前的匾額。薛稷所書匾額為“慧善寺”三字。⑥垂露:筆法名,這種筆法,勢不遒勁,婀娜多姿,如濃露下垂。⑦騫崩:毀壞虧損,語出《詩經·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⑧西方變:西方諸佛變相。變,即圖畫,段成式《酉陽雜俎》說唐人稱畫為變。⑨填:同瘨,玻本詩“色未填”,是說薛稷畫的彩色還沒有消褪,語出《詩經·小雅·小宛》:“哀我填寡”,朱熹《詩集傳》解釋為“填,與瘨同,病也。” ⑩郭薛:郭元振和薛稷。郭元振任通泉縣尉,不甘心沉淪下僚,乃作《寶劍篇》以寄慨。薛稷是郭元振在太學時的同學好友,薛稷來通泉縣拜會郭元振,才能留下書畫真跡。
【評說】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二二○。
薛稷(649—713),唐代書畫家,字嗣通,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舉進士,長壽三年(694),制科及等。歷仕通泉縣尉、祠部員外郎、禮部郎中、中書舍人、諫議大夫、昭文館學士。睿宗立,拜中書侍郎,參知政事,官至太子少保,封晉國公。開元元年(713),坐竇懷貞事賜死。薛稷工書法,從褚遂良學書,世稱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為“初唐四家”。稷亦擅畫,工花鳥、人物、雜畫,畫鶴尤著名。李白有“稷之畫贊”(已佚,見《宣和畫譜》),杜甫有“稷之鶴詩”,可見薛稷名重于當世。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杜甫至梓州往依章彝,游通泉縣,有機會欣賞薛稷的書畫真跡,因寫下本詩。
詩的前四句就題寫,環繞詩題,從詩作引到書畫,說明薛稷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人,兼擅詩歌、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次四句,總寫游通泉縣觀看薛稷書畫壁的情況,收藏薛稷書畫真跡的寺院在涪江邊,故云:“遺跡涪江邊。”第三層四句詩,緊承“書入金榜懸”句,描寫杜甫看到薛稷書法藝術的真跡,完好無損,蒼勁有力,筆勢有如蛟龍盤拿之狀。第四層四句詩,遙接“畫藏青蓮界”句,表現薛稷的繪畫真跡,生動描繪薛稷所畫佛象的恢宏氣勢、奕奕神采和鮮明色彩。最后四句,詩人發表感慨,面對薛稷、郭元振的遺風逸韻,他贊嘆曰:“薛郭俱才賢。”詩本意寫薛稷,卻帶出有才能的郭元振,是“從題外推開作結”的寫法,結尾處詩人說出不知百年以后,又有誰來這里觀賞、憑吊薛稷書畫呢?流露出“語含自負意”(仇兆鏊《杜詩詳注》評語)的意思。
這首詩的藝術結構很有特色,全詩二十句,四句為一層,分成五層詩意,先總寫,交代畫家薛稷多才藝以及他的真跡存留的地點,再分詠其書法和繪畫,最后總收,首尾完整,層次井然,全詩富有情韻,既具形象性,又有邏輯性。
上一篇:《觀江淮名勝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論書雜詩八首(其八)》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