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行
【原文】
胡風吹代馬,北擁魯陽關[1]。
吳兵照海雪[2],西討何時還。
半渡上遼津[3],黃云慘無顏。
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
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
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4]。
本為休明人,斬虜素不閑[5]。
豈惜戰斗死,為君掃兇頑。
精感石沒羽,豈云憚險艱[6]。
樓船若鯨飛,波蕩落星灣[7]。
此曲不可奏,三軍鬢成斑。
【注釋】
[1]代:古國名,在今山西東北部和河北蔚縣一帶。其地盛產良馬。魯陽關:古關名,在今河南魯山,是古代的軍事要地。
[2]吳兵:吳地征來的兵。照海雪:指吳兵旗幟鮮明,照耀如同海中的雪浪。
[3]上遼津:即上遼水,今名潦水。源出江西奉新縣西,流經永修縣,與修水匯合。
[4]豫章山:泛指豫章境內的高山。
[5]休明人:太平時候的人。素:向來。閑:通“嫻”,熟悉。
[6]精:精誠。憚:懼怕。
[7]落星灣:也叫落星湖,在今江西鄱陽湖西北。
【賞析】
上元元年(760年),李白寓居豫章。當時安史余黨仍騷擾河南一帶,平叛戰爭正在艱苦地進行。詩人目睹吳地人民應募從軍、奔赴戰場的悲壯情景,有感而作此詩。此詩一方面對出征的戰士以及百姓的苦難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鼓勵征人顧全大局,支持平叛戰爭,英勇作戰。這種矛盾心理構成了全詩凄慘與慷慨,沉痛與激昂交織在一起的格調。
詩開始四句,詩人概寫了當時的戰局,真實地道出了當時的戰局形勢和詩人對此難以隱藏的憂慮,暗示出未來的犧牲是巨大的。這一感情上的轉折正是下文的引出和過渡。以下八句里,詩人把滿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傾注在別離場景的抒寫上,這是詩人感情的一個方面。這一層的寫作順序是先寫人,再寫馬,后寫樹,表面上步步退,實際上收到了步步深人的效果,構成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慘畫面,奏出一曲耳不忍聞的凄涼樂章,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詩人對苦難中的人民深切的同情。下面六句表達了詩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對多災多難的祖國赤誠之心和深情的愛戀。詩人轉換為征人自述的形式,表現出征兵們慷慨壯烈、為國平叛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也表達了詩人的強烈的愛國激情。最后四句總括全詩,先揚后抑,以抑煞尾。“樓船若鯨飛,波蕩落星灣”遙應“吳兵照海雪”句,寫出了唐軍的威武雄壯,同時又籠括第三層六句,唐軍船隊滿載著士兵和他們的豪情壯志,浩浩蕩蕩直奔落星灣(今鄱陽湖西北),再入長江而去。“此曲不可奏,三軍發成斑。”詩人一轉慷慨豪壯的格調,全詩在凄慘、悲涼的氣氛中結束。
《豫章行》古辭專寫別離之苦,后人利用這一古辭也沒有超出這個范圍。李白的《豫章行》,就內容來說,同樣也寫別離之苦,就形式來說,也有一些與古辭相吻合的句子,但是,李白卻沖破了前人“皆傷離別,言壽短景馳,容華不久”(見《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的狹小天地,賦予詩歌充實的社會內容,寫出了如此深刻的現實主義杰作。這首詩無論是在思想內容的深度上,還是在表現力的厚度上,都超過了前人的同體裁之作。
上一篇:《謁金門》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豫章行·苦相篇》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