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山
位于蕪湖市東南5公里處,分大小兩座,拔地而起,流入青弋江的荊山河穿過其間。大荊山高約90米,周長約9里。古時山上有一奇石,名曰“鶴跡”,傳為神仙所遺;小荊山高不足30米,古時山上亦有一奇石,稱為“龜文”,傳為神龜棲宿之處。大荊山峰巒聳立,斷壁如削,古樹蒼郁,氣魄雄偉。古時有不少文人在此流連忘返,寫下了許多贊美荊山的詩文。明人盧宗哲有《荊山文筆峰記》:“擅荊山之勝者曰石壁,峭削竦特,如半壁綺空……”。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御史駱駿曾游荊山,乘興揮毫在大荊山南峭石上寫下“寒壁”二字,“荊山寒壁”由此得名,并成為昔日“蕪湖八景”之一。昔日,荊山上有荊山寺,建于明嘉靖年間。據《九域志》載,古代此山多玉,相傳卞和得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從清末起,荊山被辟為采石場,古時的寺、閣等建筑,今已頹圯,“鶴跡”、“龜文”也早已不知所終。
〔古詩文賞析〕 舟過寒壁 清·蕭從云
寂寂群山隔渺茫,舟人無語聽寒螀。
平湖日落孤帆遠,矗壁天開千尺強。
菱實幾家供歲飽,荷風隨櫓散秋芳。
無魚尚欲頻牽網,祜草橫空不忍望。
蕪湖是蕭從云的故鄉。他博學能文,又是孰畫派的創始人。他的詩同他的畫一樣具有疏秀的風格。詩人船過蕪湖“八景”之一的“荊山寒壁”,寫下了這首贊美荊山湖光山色的詩文。
詩的前四句寫詩人泛舟大江之上,兩岸群峰,逶迤連綿,遙遙對望,清靜無聲,顯得冷落寂寞。游人舟過“寒壁”默默無語,只聽得山上蟬鳴聲聲。夕陽將落,晚霞滿天,余輝映得歐陽湖上一片金光閃閃,晚歸的漁舟,漸行漸遠,慢慢地融入到那暮色蒼蒼的天際中去。天地顯得如此空濛和遼闊。抬頭看,蛾眉似的大小荊山隔湖相對。山上峰巒聳立,古樹蒼郁,長夏生寒。“龜文”和“鶴跡”兩奇石分別臥于其上。大荊山上斷壁如削,高有千尺,直上直下,鬼斧神工,氣魄雄偉。這四句寫出“荊山寒壁”峭削竦峙,半壁綺空的形態。一個“矗”字,給人一種拔地凌空的感覺。
詩的后四句,寫山下的歐陽湖上,小舟片片,人語陣陣。“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白臉兩邊開。”滿湖荷香飄逸,那香氣還隨著櫓槳的上下搖動而灑向四面八方。有聲有色,活潑清新,江南水鄉不僅景美,更是人勤物豐,水肥地壯。
春去夏至,秋去冬將來,已是秋風蕭瑟的時候了。滿山的青草漸已枯黃,隨風搖曳,即使在這水瘦山寒的季節里,江上仍不乏捕魚人的蹤跡。雖沒有那“獨釣寒江雪”的意境,卻也給人“悵寥廓”的感覺。作者在這里流露的傷感,是對亡明的一種懷戀。本來物有盛衰,月有圓缺,天有陰晴,這都是自然規律。然而作者本是明末清初之人,在明亡之后,他隱居不出,終日閉門讀書,吟詩作畫。“每發其意于墨”。他的作品表現的多是真、善、美與假、惡、丑之間進行的殊死搏斗,令人驚心動魄。他畫如其人,文也如其人,表現的是祖國壯麗的山川,對家鄉故土的贊美和對亡明懷念的感情。此詩也正是在贊美蕪湖荊山的優美景色之時也同樣不免流出對亡明的懷戀,江山依舊卻已易主,因而才使作者“不忍望”。
(葉慶華)
〔民間文學〕 傳說在明朝年間,荊山上原來只有一座簡陋的小廟。廟里兩個小和尚,他們省吃儉用,化緣五年,積攢了不少銀子。除了修廟,還想在石壁上雕些佛像,就請名石匠萬石夢來雕刻石壁。說起萬石夢的手藝,方圓百里,無人不知,誰人不曉。他雕刻的花卉、鳥獸、人物神態逼真,呼之欲出。人們都稱他是“神手”。這次應聘雕佛像,他更施展出渾身的解數,拿出了看家的本領。不到三年,石壁上已刻出二百多尊栩栩如生的神像了。石壁頂端還雕刻著一對展翅欲飛的神鴿哩!雖未雕刻完,但已吸引了不少來自四鄉八鎮的香客了。他們贊譽萬石夢的雕刻技術果真名不虛傳,可謂巧奪天工。萬石夢聽在耳里,樂在心里,甭說多高興了。這天晚上,萬石夢躺在床上,輾轉反復,久久不能入睡。他想到,在自己雕刻生涯中,名聲最好的,就算是這次雕刻石壁了。在這石壁上的每一處都滲透著自己的心血。他又想:人在名聲在。今后年代久了,誰又知道我萬石夢呢?眼前大功告成,我也老朽了,何不借此機會給自己留一塊地方?他自然想到石壁左下端,那塊還空著的石壁來。第二天清晨,萬石匠便上工了。他喜氣洋洋地操起家伙,從懷內掏出一面銅鏡放在迎面,照著自己的相貌,在石壁上一錘一鑿地雕刻著。邊雕刻邊想入非非,正要雕刻鼻子時,忽見銅鏡上起了一層霧氣,他準備用布去揩,又見霧氣集聚成一朵祥云。祥云上立著眾仙人和自己一道直升云霄。萬石匠喜悅的心潮猛漲,千錘萬錘只剩最后一錘了。右手握錘猛的一使勁,打在左手的鑿子上,由于用力過大,鑿開的石片朝自己臉上飛來,鋒利的刃口,把鼻子“刷”地削掉了。正伸手來揀,早被他雕刻的神鴿看見了,一只鴿子“呼”地飛下來,一口把鼻子叼走直沖云霄飛去。萬石匠狂奔亂跳地想抓住鴿子,但為時已晚。萬石匠由于流血過多,最后死在山腳下。他為自己雕刻的像,就成了一個沒有鼻子的佛像,那對神鴿,也只剩下一只了。據說,那只飛走的神鴿,落在了濮家店,所以人們又稱濮家店為“白鴿店”。
(張孝康 整理)
上一篇:描寫《花徑》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荊州博物館》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