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璧臺
位于采石磯蛾眉亭左前方臨江處。原名舍身崖,又稱捉月臺。為一平坦巨石,上刻有“聯(lián)璧臺”三字,后署“思道”二字。聯(lián)璧臺嵌于蔥郁陡峭絕壁間,翹首展翅,突兀江流,勢態(tài)壯觀,地勢險峻。相傳,詩人李白醉酒后從這里跳江捉月,故名“舍身崖”,“捉月臺”。游人常登臨臺上詠詩品題,緬懷詩仙,瞻仰采石磯的風光秀貌。宋代詩人梅堯臣有詩云:“采石月下逢謫仙,夜披錦袍坐鈞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不應暴落饑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太平知府,池州知府、徽州知府,安慶知府與刑部主事方豪同登臺游玩,嫌原名不雅,乃易名“聯(lián)璧臺”,即所謂“一部四府”。聯(lián)璧登臺,以稱雅意和吉祥。由方豪(即方思道)書寫,命工匠鐫刻石上。今臺上仍清晰可辨“聯(lián)璧臺”三個大字。后人又在“思道”下面,鐫刻了“捉月臺”三個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此巨石因年久風化,有一半墜入江中。
〔古詩文賞析〕 聯(lián) 璧 臺 明·紀元凱
蛾眉峭孤絕,游子狂不歇。
不見謫仙人,空江自明月。
“蛾眉峭孤絕,游子狂不歇。”站在采石蛾眉亭前那面臨大江、陡峭突兀的聯(lián)璧臺上,縱目西眺,但見茫茫江天盡頭,夾江兩巖凸現(xiàn)出兩抹如蠶蛾般的黛眉,一江碧水從中蜿蜒流過,似傳出萬般柔情。這兩株“蛾眉”,便是李白曾經吟詠過的“天門山”。天門山峭崖陡壁,在平緩的長江兩崖,更顯得孤特奇絕。在聯(lián)璧臺上雖然無法得見天門山的峭勢險境,但曾登臨或近觀過天門山的游子,在這里雖然只是見到兩撇蛾眉,眼前也會浮現(xiàn)出蛾眉—— 天門“峭孤絕”特有的畫境。如此,游子們佇立在聯(lián)璧臺上,便會有著萬般感慨。遙想當年,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李白,在這里自吟起他所寫的《望天門山》。他手舉酒杯,目賞明月,豈能不如癡如醉,如狂如癲,難以止歇呢?
“不見謫仙人,空江自明月。”滔滔江水,日夜奔流不息,然而,這聯(lián)璧臺上已不見了謫仙詩人,是在此“舍身”“捉月”去了嗎?宋代詩人梅堯臣說得好,言謫仙乃是:“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即使翻然入水捉明月,卻也不應是“暴落饑蛟涎”,而是“騎鯨上青天”,真正地羽化登仙去了。眼前年事已非,但“空江”依舊,“明月”依舊,依然是闊江之中江水滔滔,依然是青天之上,明月朗照;但卻催引當今的游子生發(fā)出多少懷古之幽情、崇敬謫仙的景慕!觸景生情,來此賞景吟詩的游子們不免會聯(lián)想起唐代詩人張若虛那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中的詩句:“江天一夜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是啊,登臨聯(lián)璧臺,一則一賞遠方那兩 抹蛾眉,想象一番又作為“天門”的蛾眉的峭然陡勢; 二則是念想一番李白當年飛身攬月,騎鯨上天的浪漫,并生發(fā)出人生苦短、江山不朽的哲理來。
這或許正是游子身臨“聯(lián)璧臺”,又吟詠《聯(lián)璧臺》時,必然會有的感受與收益吧。
(舒詠平)
〔民間傳說〕 說起聯(lián)璧臺,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李白跳江捉月的傳說故事。
李白 一生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使到了晚年,生活窮困潦倒,也日日離不開酒。
李白62歲那年,最后 一次來采石游玩。中秋之夜,一輪皓月高懸空江之上,把江水、山巒鍍上了一層銀輝。江邊賞月的人越來越多,李白也來到了那塊他常坐的平坦的大石墩上。人們見詩人來了,就紛紛向他涌來。采石人敬仰李白,常和他一起飲酒,聽他詠詩。這時有人高聲說道:“詩仙,今夜月色正好,吟幾首詩給我們大伙兒聽聽吧!”
有人遞過滿滿一大碗酒,李白接過后,仰望明月,雙手擎起。年年中秋月兒圓,而我李白五歲能誦六甲,十歲熟讀諸史,十五歲能作賦,二十歲被喻為“天下英麗”。我志在安社稷,濟蒼生,但結果卻遭到昏君奸佞的撇棄,到頭來我兩鬢染霜,疾病纏身,生活還靠別人接濟。秋月啊,你年年中秋又圓、又亮,為什么人世間竟如此不平。李白想著想著,百感交加,愴然淚下。我如此清醒地活著,不如長醉于酒中。
李白捧著酒碗,一飲而盡。一碗,兩碗……他抬起頭,望著明月,明月似乎越來越大。李白仿佛看到嫦娥在向他微笑,吳剛正捧著一壇香醇的桂花酒在向他招手。李白低下頭,看見了那輪皎月嵌在江面。“嫦娥,吳剛,你們不要走,我來了。”李白突然大聲呼喊著,張開雙臂,撲下懸崖。
聽說李白跳江捉月,人們都涌到磯頭,撲進江中打撈。岸上的老人,娃娃,哭得象淚人一樣。那凄慘的景象,使江水停止了流動,月亮躲進了云層。突然,月亮穿過云層,江水掀起拍天巨浪。大江深處,現(xiàn)出一條白花花的水路,兩旁浪花如堵。一條帶翅的鯨魚從江底“撲喇喇”沖出,直向明月飛去。
“瞧!那不是仙人嗎?他沒死!沒死!”人們歡呼雀躍。
人們看見,鯨魚脊背上騎著李白,只見他身著白衣,舉著酒杯。瀟灑自若,微笑著向采石磯的人群致意。
第二天,人有在江心洲的淺灘上,撈到了李白在水中脫落的宮錦袍和帽子。人們把錦袍和帽子葬在翠螺山,立了座碑,上刻“李白衣冠冢”幾個字。
人們把李白跳江的那塊巖石稱為“捉月臺”。
(匡杰 整理)
上一篇:描寫《翠螺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騰龍洞風景區(qū)》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