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1)。直發上沖冠,壯氣橫三秋。愿得斬馬劍,先斷佞臣頭(2)。天子玉檻折,將軍丹血流(3)。捐生不肯拜,視死其若休。歸來教鄉里,童蒙遠相求。弟子數百人,散在十二州(4)。三公不敢吏,五鹿豈能酬(5)。名與日月懸,義與天壤儔(6)。何必疲執戟,區區在封侯(7)。偉哉曠達士,知命固不憂。(8)
【譯詩】從前在平陵有位壯士,姓朱人稱阿游。事遇不公怒發沖冠,正氣凜然貫長虹。盼望得到斬馬尚方寶劍,先斷朝中奸佞之頭。宮廷爭斗折斷了殿前的欄桿,將軍卻為之鮮血橫流。即使斷頭也絕不屈從,視死亡如萬事皆休。解甲后可回鄉教書度日,教育兒童德及四方。弟子數百人眾,桃李遍布人間。重臣不敢再提讓他做官,駁倒皇帝寵臣又將奈何?英名與日月同輝,正氣與天地共存。何必為了富貴榮華身外小事,而屈尊去做守衛宮門的小吏。偉大啊明智通達之士,你知了天命而沒了煩憂。
【解析】本詩講述的是漢代耿直剛強的忠臣朱云,舍命聲討佞臣丞相張禹的故事。
詩的頭兩句,以平和講述的語氣介紹了朱云的祖籍與姓名。從感情上流露了對他剛直不阿的敬佩和贊許,同時也暗示出他對朝政的不滿情緒。接著,筆鋒一改平和的口氣,“直發上沖冠,壯氣橫三秋”,借用漢成帝時,朱云上書皇帝,直斥丞相張禹是奸佞之臣,因而觸怒皇帝,幾乎被處死的故事,用朱云怒發沖冠和傲視“三秋”的肅殺之氣,來體現他為扶正朝綱而不懼權貴的凜然氣概,同時呼出定要根除奸佞,清除禍根的決心,“愿得斬馬劍,先斷佞臣頭”;此后講述漢成帝劉驁聞說大怒,謂小臣誹謗師傅(張禹是劉驁老師),令殺朱云。御史們奉命上前捉他,他就攀著殿上的欄桿,把欄桿都拉折了。這時左將軍辛慶忌就在殿下叩頭保救朱云直叩到血流滿面;“天子玉檻折,將軍丹血流”;“捐生不肯拜,視死其若休”,是說當年朱云在面見當朝權貴五鹿充宗時,昂首直言,慷慨而辯的舉動和視死如歸的凜然正氣。此后四句寫朱云被免官后,回到家鄉教書,并廣收第子,桃李滿天下;“三公不敢吏,五鹿豈能酬”句,借用了兩個典故。一是丞相薛宣曾動員朱云去做他的屬官,被朱云不客氣地回絕了,從此薛宣不敢再提。二是漢成帝的寵臣五鹿充宗宣講《易經》,畏于權勢眾學者都不敢詰難,唯朱云數次將他駁倒。這兩句對朱云的剛直秉性作了進一步的描述,以說明他不僅僅是對佞臣張禹,而是對所有他視為不公平或不可為的事,都不畏權貴而堅持己見不肯屈服,同時也從側面對他的超群才智進行了贊揚。后幾句是在講完這一悲壯的故事之后,作者發出的由衷的贊嘆和感慨。巍巍朱云好漢,英名與日月同輝,大義與天地共存,這樣又何必逐祿去做個小官,遭受執戟之苦呢!偉大的賢人在于胸懷廣闊,知天命就不會感到憂愁了。這后一句“知命固不憂”雖有些宿命論的意味,但通觀全詩,此語乃是由對朝政不公,惡人當道的氣憤而出,所以發點牢騷也在情理之中。
這首詩,是在作者講述并評價朱云這個歷史人物中完成的。它的成功,并不在于講述了某一歷史故事和人物,而是借此抒發了作者憤世嫉俗的心境和不滿時政的情緒。全詩剛柔相濟,脈絡清楚,內容緊湊,尤其是敘述與議論的結合十分得體,故事講述也較吸引人。語言上平緩處則平緩如流,起伏處則起伏跌宕,的確不失為上乘佳品。
上一篇:經典《和郭主薄》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詠史》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