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華山》原文與賞析
酈道元
古語云:“華岳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蕩腳蹋,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薄度A巖開山圖》 云:“有巨靈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彼^“巨靈赑屭,首冠靈山”者也。常有好事之士,故升華岳而觀厥跡焉。
自下廟歷列柏,南行十一里,東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謂之北君祠。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請焉。從此南入谷七里,又屆一祠,謂之石養父母,石龕木主存焉。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迂回頓曲而上,可高六丈余。山上又有微涓細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陟,更無別路。欲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窗也。
出井東南行二里,峻坂斗上斗下。降此坂二里許,又復東上百丈崖,升降皆須扳繩挽葛而行矣。南上四里路,到石壁,緣旁稍進,逕百余步。自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之容。從祠南歷夾嶺,廣裁三丈余,兩箱懸崖數百仞,窺不見底。祀祠有感,則云與之平,然后敢度。猶須騎嶺抽身,漸以就進,故世謂斯嶺為“搦嶺”矣。度此二里,便屆山頂。
上方七里,靈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澗;一名太上泉,東注澗下。上宮神廟,近東北隅,其中塞實雜物,事難詳載。自上宮東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嶺。東南望巨靈手跡,惟見洪崖赤壁而已,都無山下上觀之分均矣。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西安市東一百二十公里的華陰縣南,北臨奔騰咆哮的黃河,南接重巒疊嶂的秦嶺,海拔2200米?!端涀ⅰ氛f它“遠而望之若華狀”,古代“華”、“花”二字相通,因名華山。觀其山勢,五峰高聳,各據一方,聳然對峙。東有朝陽峰、西有蓮花峰、南有落雁峰,三峰直插云霄,緊緊環抱著玉女 (中峰),北邊云臺 (北峰),又獨立于三峰之下,中間有一脈若斷若續的山嶺相連,疏密有度,神韻天成。遠遠望去,外圍諸山如蓮瓣,中間三峰如蓮蕊,整個華山宛如一朵青色的蓮花,凌空怒放,與白云、飛瀑、蒼松交織成一幅雄偉壯麗的畫圖。華山雄偉壯觀、驚險崎嶇,自古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歷代詩人文士對它有過許許多多的歌詠和記述,傳誦頗廣。關于它還流傳著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向為人民所喜愛。
酈道元所撰《水經注》一書四十卷,是六世紀前我國最全面而系統的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敘述了大小一千多條水道的源流經歷,沿岸的山川景物、歷史古跡、地理沿革、風土人情,以及神話傳說等。文筆絢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書中多處寫到了華山的奇秀險拔的雄姿,而本文則是其中集中介紹華山的一篇。
文章以關于華山的神話傳說為開頭,旨在說明它的神奇:“華岳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蕩腳蹋,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巨靈,是傳說中的河神。華山與黃河對岸的中條山本來相連為一山,黃河被擋住去路只得繞道。巨靈腳踏中條,手推華山,分為兩山,黃河從中流過,奔向大海。如今巨靈的足跡掌印還留在兩山之間呢!“巨靈掰山”的故事十分有趣,世代相傳。早于酈道元的干寶在《搜神記》中寫道:“二華之山,本一山也。當河,河水過之而曲行。河神巨靈,以手掰開其上,以足踏離其下,中分為兩,以利河流。今觀手跡于華岳上,指掌之形具在。腳跡在首陽山下,至今猶存?!泵鎸Α熬揿`遺跡”,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的寓意豐富的詩賦。偉大詩人李白就有“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的豪邁詩句。王維寫過歌頌巨人掰山功績的詩:“昔聞乾坤開,變化生巨靈。右足踏方山,左手推削成?!薄熬揿`掰山”的傳說,與許許多多有關華山的神話傳說一樣,為這座千古名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無一不引起人們對華山的向往和遐想。
然而,作為地理學家的酈道元,在這里并非是為了刻意渲染華山的神奇,或者像詩人那樣馳騁自己豐富的想象力,而是在進行著實地考察。所以,稍事點染后,即轉向了正文,以科學的尚實精神,準確地記敘了華山的地理形勢。作者以攀沿路線為線索,用了三段文字,自下而上、有條有理地介紹了華山的面貌。
第一段從華山腳下的西岳廟起,經中祠、南祠至天井。詳寫了上山的唯一通道——天井的方位情勢和攀登時的感覺: 洞穴僅能容一人通行,陡折盤繞而上,涓涓澗水時入穴中,置身其中,猶如井中望天。酈道元這里所說的“天井”, 就是號稱“太華咽喉”的“千尺幢”, 是一條斜陡而長的石罅,高數十米,左右掛有繩索,如同天垂石梯,兩側峭壁僅可容身,人至幢中, 挽索上下, 仰望幢口, 一線天開, 俯視嶂底, 猶如深井, 故有“天井”之稱。 明代李東陽在《華山圖歌》中形容了千尺幢的險況:“天門重重隔煙霧,鐵索懸崖引長路。摳衣欲進苦不前,十步行時九回顧”。
第二段寫從天井出來到山頂這段行程的情況,著意介紹華山的險峻形勢: 絕壁危巖,幽谷深壑,行人面壁挽索,貼崖而進; 祈神感應,人騎嶺上,挪腿抽身,緩緩而動……。這里,作者重點介紹了“百丈崖”和“夾嶺”的情勢,以說明華山巍峨峻險的雄姿?!鞍僬裳隆苯穹Q“百尺峽”,形勢之險, 雖略遜于千尺幢, 然而其狀如魚脊, 三面臨空, 無所依傍, 給人以空惚無靠驚心動魄之感?!皧A嶺”即“蒼龍嶺”,是通往東、南、中、西諸峰的唯一通道,從北峰而望,一嶺縱插云天,體青脊黑,有如蒼龍騰空,兩側懸崖峭壁,為華山極其險要之處。李攀龍《太華山記》寫道:“嶺寬尺許,游人至此,莫敢睨視,須騎行而過。”李肇《唐國史補》里有段趣聞: 相傳唐代大文豪韓愈登蒼龍嶺時,見山高路窄,白云繚繞,兩邊都是看不到底的深淵,度不可下,便寫下遺書,放聲慟哭,被華陰縣令設法弄了下來。后有位百歲老人趙文備游此,在嶺上放聲大笑,譏諷韓愈怯弱。今龍口崖上鐫有“韓退之投書處”和“趙文備先生百歲笑韓處”等字樣。清人李柏詩曰:“華山險,嶺為要,韓老哭,趙老笑。一哭一笑傳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獨立嶺上但長嘯?!边@些都說明華山天險莫過蒼龍嶺了,確實令人贊嘆。而本文對游人至此“祀祠有感,則云與之平,然后敢度”,并且“猶須騎嶺抽身,漸以就進”等神情的描繪,尤其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三段略記峰頂景物: 靈泉、岳神廟和屈嶺。通過艱苦卓絕的攀登,歷盡艱險,終于到達了太華絕頂。環顧四周,廟宇天池,蒼松參天,煙云繚繞; 遠尋“仙掌”遺跡,唯見層巒疊嶂,群山拱秀,一望無垠?!爸挥刑煸谏希鼰o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云低?!?/p>
本文不同于一般以反映個人生活情趣為主借景物抒情寓意的山水游記,作者不是一般地游覽風景,而是在進行地理考察。所以,文章重在介紹華山地勢的實際狀況,寫考察蹤跡,或寫明里程,(如“南行十一里,東回三里,至中祠”、“自上宮東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嶺”等等); 或標明方位 (文中方位詞“東、南、西、北、上、下”等出現得頻率頗高),畫出了一條清晰準確的線路圖。記敘山勢,有條不紊,既清楚地標明地理位置,又描繪出山勢的實況。如寫“天井”,“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迂回頓曲而上,可高六丈余”。這些文字,都是實地考察后的可靠記錄,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同時,又在不背離科學的尚實精神的前提下,力求文章的文學性,使人讀來饒有趣味。從開頭神話傳說的引用、文中游人登山時動作、情態的刻畫,到謀篇選詞煉句,無不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學修養。科學性與文學性完美的結合,是本文的特點,也是整個《水經注》的基本特色。因而,酈道元的《水經注》不僅地理學的價值很高,而且它的文學價值也是巨大的,對后代散文,尤其山水作品的影響是深遠的。
上一篇:賈島《北岳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華山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