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樹《君山月夜泛舟記》原文與賞析
吳敏樹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 未有若周君山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 而余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
初發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費甥、坡孫也。南崖下漁火十數星,相接續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比辉孪轮壑醒鲆曋?,殊不甚高大,余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爾。”余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斗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數句。
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時,風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碕,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相與論地道通吳中,或說“有神人金堂數百間,當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又北入后湖,旋而東。水面對出鐙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作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觜見后湖云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余積,即此處也。”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 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
轉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志》 稱山周七里有奇; 以余舟行緩,似不翅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片。復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歸。明日記。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边@篇游記這個干凈利落的開頭就給讀者樸實無華的印象。月下泛舟,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騷客的逸興豪舉,可以游目騁懷、寄托幽情。作者吳敏樹是岳陽人,即使宦游遠鄉,懷念洞庭之情也常縈繞懷抱:“無邊野色多于水,不見煙花滿洞庭?!?《杞縣》)“我家岳陽洞庭上,浸天綠水浮春漲。昨夜煙波入夢魂,聳身飛上西樓望?!?《思歸吟》) 本文接著說:“未有若周君山游之上也?!睂⑽恼掠滞七M了一層。洞庭的君山,素來是文人騷客的游覽勝地,他們并用詩文來謳歌吟詠,“丹青畫出是君山?!?(李白)“君山一點望中青?!?(明楊基)“青螺吐暮煙?!?(明楊一鵬) 就因為它不僅是洞庭的一大景觀,而且有由湘靈廟、響山等構成的古跡群,有關于它的包括通太湖的“石穴”、“龍宮”等一系列美麗的傳說,而包括君山在內的岳陽是荊楚文化重地之一。月夜泛舟洞庭的人實在很多,而“周君山游者”實在罕見,“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就問得有理;“余平生以為勝期”就道出作者由衷的喜悅;“嘗以著之詩歌”,也有詩為證:“無事此遄征,宵中一舸輕?!薄叭搜远赐ラ?,今夕枕邊行。”(《自郡城夜涉洞庭至鹿角》) 而“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文章無形中又推進了一層,作者是“七月望夜”“周君山游”。用層層遞進之法記這次游覽是在“勝期”的最理想的選點上進行的,以夸耀的、喜形于色的開頭,為全篇作了堅實的鋪墊。
“初發棹自龍口,向香爐。”點明游蹤起點?!霸律龢涠?,舟人金碧?!弊髡甙言孪路褐鄣那榫秤慑N煉成的二個四字句來統括,言簡而情趣濃。洞庭浩渺,草樹萋迷,一輪皓月,羞澀澀地從樹叢上露出玉顏,金輝四溢,船已入“金碧”山水“畫中游”了。捕蝦的“漁火”一筆,充分描繪出了水鄉澤國的特色與情味。范仲淹“漁歌互答,此樂何極”,其意境幽微至極。接著,作者又從“郡城”岳陽與“月下舟中”兩個視角寫“危崖“的”古樟”?!肮耪翢o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余?!币粋€“抱”字,顯出頑強剛毅。“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時候,古樟自然是“獨出”其中,巋然不動的。作者這一筆,其情趣、寄托是顯見的。湖上的月華,使舟中游者不禁聯想起蘇東坡“七月既望”那次夜游長江的豪舉,和被譽為“讀此兩賦,勝讀《南華》一部” (吳楚材、吳調侯選《古文觀止》) 的《赤壁賦》來?!霸鲁鲇跂|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現在又置于此情此景之中?!坝囝櫿Z坡孫:‘汝觀月不在斗牛間乎?’”觸類浮想,“舉誦蘇賦十數句”,氣氛和諧愉悅,舟中人全浸漬在宏闊、曠達的意境中了。
“西出香爐峽中,少北。”“水益平不波,”“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贝晌鬓D北,直到響山前。響山,人在上面走竟發出鏗鏘悅耳的音響,是一塊奇地。地下水數萬年沖涮、溶解巖層,生成溶洞,神州石山地帶是處可見,而茫茫水國的洞庭中的君山竟也有此地象,不能說不奇。而作者卻一筆帶過,馬上又旁生枝節“相與論地道通吳中”來。原來這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事情。郭景純《江賦》說:“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潛逵 (通道)傍通,幽岫窈窕。”郭璞《山海經》注:“吳縣南太湖……包山,山下有洞庭穴道,潛行水底,云無所不通,號為地脈。”既然如此,又自然還有“神人金堂數百間”,那“當在此下”,“此”便指響山。洪荒故事,悠悠傳說,優美傳奇,寄寓了荊楚人民深沉的懷思與美好的宿愿。南巡賢君舜死于奔波勞碌而變成的“湘君”,娥皇、女英因舜死而自盡變成的“湘夫人”,慈祥正直的“洞庭龍君”及其風姿綽約、勤勞善良的“龍女”,當住在這“金堂數百間”中了。神話、傳說是現實的折射。這里,作者把土生土長的美麗的神話、傳說與眼前現實粘合,仿佛那些形象就在眼前,“湘君、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這就使這篇游記富于深邃、飽滿的荊楚文化內蘊,給讀者廣闊的回味余地。
當船近岳陽時,“云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作橫長狀”,這是作者眼見,下面又征引坡孫所見,推出“云孔穴”之妄說,這就又使這篇游記更浸入了一層神秘色彩 (這實則是洞庭澤國特有的氣象),且為“湘君”、“湘夫人”、“洞庭君”的神話、傳說提供了“佐證”,加濃了氣氛。
“轉南出沙觜,穿水柳中”,經湘靈廟門。“月高中天,風起浪作?!蹦嗣齐?,以子雞苦瓜拌之”,以“各逾本量”的“劇飲”開懷盡興來結束此次夜游。
這篇游記,行文樸實、疏朗而活潑。有話即長,無話則短,而且長話短說,如“舟入金碧”,和諧而妙趣橫生?!霸乱狗汉?,正面寫月的僅有四處,而且是一點即止,重在記游湖時的情趣、歡悅。
清曾滌生評作者的文章,“如履危石,落紙乃持重絕倫”。“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出語穩妥,持重。對古樟“月下舟中視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識之”,照應前文“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頗持重?!耙杂嘀坌芯彛撇怀帷薄爸芷呃镉衅妗保瑢嵈驅嵵?,實感實寫,亦持重。說他“得力唐宋八大家、震川、望溪者為深,名震海內”(《湘雅摭殘》卷五),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一篇:杜甫《即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溫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