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昶·潼關》原文賞析
鶉首星芒照九垓,規模百二自秦開。關山蒼莽爭天險,文武飛騰出將才。日軟旌旗橫戍邏,云連城堞抱烽臺。登高立馬休憑吊,看取三峰翠色來。
這是王昶在任陜西按察使時,路過潼關而寫下的一首七律。
潼關是我國的歷史名城,自古詠潼關的詩很多,此首無疑是其中的佳作之一。潼關在今陜西省境內,在秦國時便以地勢、關隘的險要著稱。即使在唐代,它也是唐都城長安的主要屏障。所以,此詩的開篇便先從潼關的地理方位和建關之始寫起。所謂“鶉(chun)首”,據《周禮·保章氏》中鄭玄的注說,是指星名,古代以配秦的分野,而潼關戰國時屬秦地。所謂“九垓”,即指中國。首句實際上就是寫秦之潼關在中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次句則進一步說明這險要的地形是在秦國時被發現的。所謂“百二”,據說秦地險要,其軍隊能以二敵百,秦地尚如此,而潼關是秦地的要塞,當然更具有以二敵百的險要規模了。
在介紹了潼關的地理方位后,作者次聯便轉入了對潼關本身的描寫,第三句寫潼關的山勢,第四句寫潼關內歷朝所出的義才武將。三聯則寫了駐守潼關的軍隊巡邏的情景和城堞、烽火臺的高峻。
在歷數了潼關的險要地形之后,依照詩人的通常慣例,末二句總不免要感慨或憑吊一番,抒發一下自己的懷古之情,但作者在此處卻故意與眾不同,一反前人的懷古陋習,偏偏在登高立馬之際不去憑吊,而是別有興趣地去欣賞華山三峰的蒼莽翠色。這樣一寫,既不落俗套,又表現了作者豁達大度、超身世外的獨特風范。
清人姚鼐說: “七言今體,句引字賒,尤貴氣健。” (《五七言今體詩抄》) 自唐代以來,詩人們在作七律時便有意識地追求雄渾、勁健或骨力,但對大多數的七律來說,仍都失之于弱,晚唐尤甚。真正能一氣呵成,豪壯有力而又筆力剛健的七律并不多。此詩出于清人之手,但從頭至尾,一氣直下,八句中無一敗句、弱句,都顯得氣勢剛健而甚有骨力,這實在是十分難得的。王士禛的《潼關》詩結尾處也難免抒發一點懷古之意,而此詩卻自出機杼,偏不懷古,詩意卻反在懷古之上,這也是十分難得的。所以,此詩無論從氣勢、筆力、詩意等各方面來檢點,都無懈可擊,可以說是一首比較完整的七律。
上一篇:古詩《厲鶚·湖樓題壁》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鄒容·獄中答西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