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劍閣銘》原文與賞析
張載
巖巖梁山,積石峨峨。
遠屬荊衡,近綴岷嶓。
南通邛樊, 北達褒斜。
狹過彭碣,高逾嵩華。
惟蜀之門,作固作鎮(zhèn),
是曰劍門,壁立千仞。
窮地之險,極路之峻。
世濁則逆,道清斯順。
閉由往漢,開自有晉。
秦得百二,并吞諸侯。
齊得十二,田生獻籌。
矧茲狹隘,土之外區(qū)。
一人荷戟,萬夫趑趄。
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
山河之固,見屈吳起。
興實在德,險亦難恃。
洞庭孟門,二國不祀。
自古迄今,天命匪易。
憑阻作昏,鮮不敗績。
公孫既滅,劉氏銜璧。
覆車之軌,無或重跡。
勒銘山阿,敢告梁益。
銘是古代文體中用于警誡的一種文體,這篇《劍閣銘》,就是一篇關于劍閣形勢險惡的警誡文字。作者張載是西晉初人,當時以能文著稱,與其弟張協(xié)、張亢并稱“三張”。《劍閣銘》是張載散文的代表作,也是銘體文章的楷模。本文作于晉武帝太康初年,時“至蜀省父,道經(jīng)劍閣,載以蜀人恃險好亂,因著銘以作誡”(《晉書·張載傳》)。劉勰在《文心雕龍·銘箴》中對歷代名家銘文均有所褒貶,唯獨對張載《劍閣銘》青眼有加,給予很高評價:“唯張載《劍閣》,其才清采,迅足骎骎,后發(fā)前至,勒銘岷漢,得其宜矣。”
劍閣,指四川劍閣縣東北大、小劍山之間的棧道,為古時入蜀的必經(jīng)之道,形勢極為險要。本篇便從它的雄險入手,全文共分三段,前面十二句為一段。描寫劍閣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勢。作者居高臨下,做鳥瞰式的觀察。梁山即劍門山,整個劍門山的形勢是巖石累累,坎坷不平。隨后又從遠、近、南、北多方位點出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的重要。荊、衡分別為荊山、衡山,岷、嶓分別為岷山與嶓冢山,邛為邛崍,僰為當時的少數(shù)民族,褒斜是秦嶺南北的交通要道,可見劍門山處在崇山峻嶺之中,山勢奇險,處于要害之地,歷來是蜀中的屏障、邊防的要塞。作者在第一段中開門見山,直點本題,而大筆如椽,勁健有力。
從“窮地之險”以下十六句為第二段。如果說第一段是從空間位置角度描繪劍閣地勢之險要,那么第二段就是從時間角度,進一步突出劍閣形勝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前四句總說,兩兩相對。以下連舉四個史證加以說明。蜀漢閉關、西晉開放、秦得地利而一統(tǒng)天下,齊得地利,邦國強大。齊秦兩例充分說明占據(jù)險要之地的重要,更何況象劍閣這樣的狹長奇險、“一人荷戟,萬夫趑趄”的兵家必爭之地呢? 最后二句,作了精要的概括:“形勝之地,匪親勿居”,而文中的征引史例、巧妙用典更增加了這一論點的說服力。
第二段從自然地勢過渡到形勝的社會政治意義,比第一段推進了一層,但這遠不是本文的大旨所在。第三段由形勝之要突然轉到“興實在德,險亦難恃”,寥寥數(shù)句之間而文筆陡轉,可見作者筆力之矯健。作者仍以歷史的教訓來加以說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 魏武侯曾浮水而下,到河中央看到周圍的山河堅固易守,沾沾自喜,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吳起卻正言厲色地告誡他,國家強固的根本,在德不在險,如果君主不修德,那么舟中之人都可能變?yōu)閿橙肆恕N浜盥牶簏c頭稱是。作者從這個典故中,順理推出“興實在德,險亦難恃”的觀點,這正是作者所要說明的主旨。緊接著再舉兩個反面例子,進一步說明這個道理,三苗國以洞庭湖為恃,終于被禹所滅,商紂以孟門山為恃,后終被周武王滅,它們都留下了恃險作惡,終致覆滅的教訓。針對這些,作者又進一步加以總結,對人們發(fā)出諄諄告誡。自古以來,天命不改,恃險作亂,很少有不失敗的。接著又回到劍閣本身的例子,十分切題。劍閣為入川的險要之地,四川也向來是恃險之地。公孫述在東漢新莽時,曾占據(jù)四川稱帝,后被殺。蜀漢后主劉禪最終也是銜璧投降。這樣的覆滅之跡,再不要去重蹈了。最后二句,回到本題,歸結作此銘的目的,就是要以此告誡那些在四川當政的官吏們。當時西晉統(tǒng)一全國不久,漢室對蜀人尚有相當?shù)奈吞栒倭Γ虼耍疚膶τ诩訌娛竦貙χ醒胝嗟南蛐牧κ怯蟹e極意義的。正如文中的援引古典是為了論說今理一樣,所以當時“益州刺史張敏,見而奇之,乃表上其文,武帝遣使鐫之于劍閣山焉。”(《晉書·張載傳》)
全文雖題為《劍閣銘》,但正面寫劍閣之語并不多,作者旨在借題發(fā)揮,闡明“興實在德,險亦難恃”的道理。全文四言一句,句式整齊,對仗工穩(wěn),音韻諧美,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語言功力和概括力,又鋪采摛文,頗具賦篇特色。《文心雕龍·銘箴》談到銘體大要時說:“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摛文也必簡而深”、“義典則弘,文約為美”,縱觀此文,遣詞簡約,用典精核,風格典雅弘潤,可以說達到了劉勰的要求。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顯然是受此文的影響。明張溥評其為“文章典則,礱石蜀山,古今榮遇”(《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張孟陽景陽集》),由此可見,此文在文學史上地位之重要及其對后代影響之巨大。
上一篇:盧雍《劍閣雜詩(八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陳師道《十七日觀潮(其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