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采菱辛苦廢犁鉏,血指流丹鬼質枯。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
箋訴天公休掠剩,半償私債半輸官。
新筑泥場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租船滿載候開倉,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兩鍾輸一斛,尚贏糠核飽兒郎。
黃紙蠲租白紙催,皂衣旁午下鄉來。
“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銅買酒回。”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自號石湖居士,吳郡(今蘇州)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處州、靜江知府,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因與宋孝宗意見不合,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范成大在任地方官時,注意民生疾苦,做了興修水利、減輕賦稅的事情;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國,為了堅持宋、金平等的原則,抗爭不屈,差一點被金人殺害。他在出使途中所作七十二首絕句,充滿愛國感情,可補史缺。范成大的詩以寫田園著名,但他的田園詩與傳統的許多田園詩不同,他不是用牧歌式的情調單純地美化田園生活,也不是用逃避現實的隱逸情調掩飾農村的矛盾,他真正對農民的辛苦、希望、苦難和歡樂,有深切的了解,并有深厚的同情,他能從多方面反映農村的生活面貌,詩情真實自然。他《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可為代表。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寫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一年之中,是石湖村的詩即事。共分五組: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每組十二首。這里選錄的六首寫的是其中的代表作。
農村人民的生活一年四季都比較緊張,每一個能干活的人,都必須承擔家庭里的一份固定的勞動,這是辛苦的、不自在的,時間長了,成了一種十分牢固的束縛,這絕不象《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到鐵檻寺路上歇息農家時所見搖紡車那樣好玩。第一首,詩人用很有生活氣息的一個細節,從側面襯托了這種生活的辛苦。家里的小孩子不知父母兄長的辛苦,把勞動當做一種游戲,在他們未解供耕織的年歲,就學著在桑樹底下種瓜了。此中的深沉蘊意并不是“農家樂”。
農民貧困破產,沒有能力買田租田,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之計,到水面上去采菱角,手被菱角扎得鮮血淋漓,身體瘦得沒有人形了,可是那些占有湖塘的大地主們,在這里也不放過對農民搜刮的機會,他們竟向農民收取“湖租”來了。
農民種上了莊稼,蒔弄到即將成熟的時候,把全副心力都傾注到它的身上,既怕刮風,又嫌下雨,更畏恐寒潮早來。實現一年的好收成,只有祈求上天的保佑。眼看著要收獲的這點糧食,已經早有安排, “半償私債半輸官”, “老天爺呀!這兩種催討都是逃不脫的!”
到了秋天,農民的稻谷豐收了,趁著霜晴急忙打場,看到一年勞動成果到家了,心中充滿了喜悅,他們高舉連枷,一下不停,從晚到夜,直響到天明。這種片刻性的歡樂是真誠的,自然的,詩人的心情也融匯其中了。范成大比其他許多田園詩人杰出處,在于他還看到這種豐收的喜悅最后怎樣化成了泡影。
農民把收獲的糧食裝上船,送到官府繳賦,粒粒如珠的糧食都是血汗凝成,白白地送給了那些管官倉的大老鼠,更可恨的是他們還要在份額之外巧取豪奪,明是該輸一斛,實得繳納兩鍾,一家老小為求活命,只好以糠屑充饑了。
收獲的成果已經被掠奪盡了,可是掠奪者的黑心并未滿足,官府中的差吏又來勒索,他們手中拿著黃白兩色的文書,黃紙寫的是“減免”,白紙寫的是“催繳”,向你出示那種顏色的文書,以他們能否得飽私囊為轉移,差吏已經公開要價了: “我們的縣官糊涂不管事,這里的事好歹都由我做主,你們孝敬點買酒錢,就什么都好辦了!”可憐的貧苦農民怎么可以擺脫這種層層剝皮的搜刮?在文人作家中,寫農民生活達到范成大這樣深刻細致地步的人,不是多見的。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寫得真實生動,明白曉暢,情感深摯,文辭華美,飽含味韻,在歷史上一向流傳較廣,為人稱贊。
上一篇:蘇軾《虞姬墓》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謝脁《贈西府同僚》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