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龔自珍·秋心》原文賞析
忽筮一官來闕下,眾中俯仰不材身。新知觸眼春云過,老輩填胸夜雨淪。天問有靈難置對,陰符無效勿虛陳。曉來客籍差夸富,無數湘南劍外民。
“忽筮一官來闕下,眾中俯仰不材身。”古人迷信,在出仕之前,用蓍草占卜以問吉兇,稱為筮仕。“忽筮一官”即忽然獲得一官之意。“闕下”,宮闕之下,指京城北京。作者嘉慶二十五年 (1820)入京為內閣中書,中間幾年以母喪離職,至本年春復回京城為官。起首兩句,雖然沒有正面寫出自己的不平,但暗藏鋒芒,頗多弦外之音。內閣中書不過是個冷官閑職,不可能一展懷抱,只能隨眾俯仰,與俗浮沉。“俯仰” 二字正透露了作者的苦悶和不甘心,同時又與下文“陰符無效勿虛陳”句遙相呼應。“不材”,既是自謙沒有才德,實際上又深寓雄才大略不為世所知,不為世所用的憤慨,與孟浩然“不才明主棄”同義。
接下來兩句敘寫自己的官場生活。新認識的同僚,如同過眼云煙,一觸即逝,不留痕跡; 舊結交的前輩,音容笑貌填滿自己心中,然人皆謝世,如同夜雨淪落。一方面對庸俗不堪的官僚十分鄙視,不屑與處,一方面對志同道合的老前輩非常仰慕,充滿懷念之情,愛憎取舍,對比鮮明。從藝術角度看,這兩句屬對精工,用詞亦極妥帖。“觸” 以雙目則轉瞬即逝,“填”于胸中則永志不忘,兩個動詞選用得十分恰當。“春云”、“夜雨”,一輕麗,一沉郁,上下句不同的風格與各自表達的不同感情十分吻合。夜雨淪落的比喻,強化了對前輩逝世的悲悼之情,并傳達出一種沉重的孤獨感。
“天問有靈難置對,陰符無效勿虛陳”,頸聯集中而強烈地表現了一個洞察封建國家新危機的有識之士的困惑苦悶,一個空懷經世之志,滿腹治國謀略無從施展的志士仁人的憤懣不平。當年屈原作《天問》,對宇宙社會人生大膽地發出種種疑問,如今,面對千瘡百孔的社會,我有滿腹疑問,但即使上帝有靈,也難以作出解答。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對國計民生的深切關懷,對社會弊病的敏銳觀察力,而從上帝亦難置對中,亦可窺見當時社會危機的深重。“陰符”,即《陰符經》,古代的一部兵書,這里指治國的謀略,改革的方案。我縱有一整套治國謀略,但無人采納,因此也不必徒勞地陳述出來。“勿虛陳” 比直接說無處可陳更深一層,它表現了作者的失望,憤激之情,溢于言表。這兩句借助《天問》、《陰符》,以極少的字詞容納進極豐富的內容,以少勝多,耐人尋味。
尾聯于悲涼憤懣之際,宕開一筆,聊作自慰。“客籍”,登記來客的冊子。“差”,尚。“富”,多。“劍外”,劍閣之外,指四川。一清早便有無數來自湘水之南或劍閣之外的人來訪,來客登記簿上有一長串名字,倒還值得夸耀。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落寞之際,與這些人的真誠交往,是惟一的安慰。
詩作感情起伏跌宕,風格沉郁頓挫,言簡而意賅,體潔而旨遠,遣詞屬對,甚見功力,在思想和藝術性兩方面,都堪稱佳作。
上一篇:古詩《楊慎·沅江曲(錄二)·碧天霜冷月明多》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元好問·秋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