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水調歌頭》原文與賞析
元好問
賦三門津
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閑。仰危巢,雙鵠過,杳難攀。人間此險何用,萬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飲飛強射,有力障狂瀾。喚取騎鯨客,撾鼓過銀山。
三門津,即三門峽,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北黃河中,傳說遠古時代,河出孟門 (在太行山東),泛溢成災。夏禹鑿龍門,導河南流,經華陽、潼關與渭水會合,又東回,過砥柱山,山陵當水,夏禹破山通河?!叭┘葲Q,水流疏分”(《水經注》),這鑿穿的三條通水之道,叫“三門”: 中神門,南鬼門,北人門。三門中只有人門較寬,可以行舟; 鬼門巉險,船筏不慎入門,就會觸礁沉沒。奔瀉而來的黃河,至此驟遇三門的阻遏,沖波逆折,轉石砰崖,雷霆斗擊,盤紆激射,形成無比壯麗的景觀。正如明代唐肅《砥柱賦》所云:“鑿茲山以疏泄兮, 剖三門之嵚(qin yan山峰對峙高聳貌),然而洪波巨浪,齟齬 (ju yu抵觸) 而不騁兮,分流析派間渡以逶迤……茍非是以中梗兮,曷以殺天吳 (水神) 水伯之淫威。”對此屹立于狂濤之中,敢于一殺河伯之威的三門,令人心胸頓豁,豪氣橫生! 而金國詩人元好問生長于深裘大馬、素有豪俠之風的幽并之地,少壯時又有拯世濟時之心,面對三門雄奇的自然景觀,與自己的胸襟志向深相契合,怎能不一發高唱!
李白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詞從“九天”落筆,極寫黃河從青海高原發端,高屋建瓴,一瀉千里的氣勢。“瞰”承“九天”,寫黃河居高臨下,狂奔怒瀉,俯下三門,欲破門而過的形態。聯系上下文,“人鬼瞰重關”顯然是“瞰人鬼重關”的倒裝。詞人改變語序,使“瞰”的主語模糊,實為“黃河”而似為“人鬼”,形象更生動鮮明,撼人心魄。
黃河被三門擠迫,分流析派,飛湍激浪,卷雪噴云,那霏霏雨霧,遮天蔽日,使大河上下,寒意侵人。其浪峰高過千仞呂梁之濤,其聲威壯似錢塘之潮,排云裂石,從天而降,真欲蕩滌污濁,一洗塵寰! 呂梁,山名,在山西省西部,黃河與汾河之間?!读凶印S帝》篇云:“孔子觀于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黿鼉 (yuan tuo大鱉、豬婆龍) 魚鱉之所不能游也?!奔创嗽~所本。錢塘,浙江下游入海處,八月滿潮,水勢騰涌,蔚為奇觀。這里近呼“高浪”,以“呂梁”狀其浪之崇峻; 遠應“九天”,以“直下”寫其崩奔飛瀉之勢?!跋磯m寰”三個字中,又隱喻詞人濟世救民于泥涂的宏愿。于是轉入下句,寫狂濤中之三門。在宇宙間萬千景象都被不可一世的黃瀾所橫掃,被它掩蔽,被它震懾時,只有三門山,依舊安穩地、從容地挺立。水旁溢為“橫潰”,“入橫潰”,有被黃水橫溢所包容、統攝的意思?!耙琅f一峰閑”的“一峰”,和入橫潰的“萬象”形成數字的強烈反差。一個“閑”字,從極動到極靜,舉重若輕,對比鮮明地表現了“三門”砥柱中流所蘊含的無窮偉力,以及詞人對這種臨危瀾而自若的崇高形態的衷心贊美。
下闋緊承“峰”字,轉寫三門山。以“危巢”和善于高飛的黃鵠烘托山的高峻巉削,不可攀登。于是從“杳難攀”的“杳”字生發,對這天造地設的大自然的奇跡馳騁想象: 三門山崢嶸雄險,亙古如斯,冥渺中是否有神靈主宰,使其偉力深不可測,秘不可曉? 詞人自問自答,以“不用”,“未必”排除了種種三門制服黃流力量之源的推測。“燃犀”,典出《晉書·溫嶠傳》,溫嶠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于是燃犀角照水下,見水族復滅,奇形異狀?!皝栾w”典出《呂氏春秋·知分》,佽飛是傳說中的楚國勇士,曾赴江殺蛟,使船平安渡江。詞人用“燃犀”和“佽飛強射”這兩個和降伏水怪有關的典來借以表明,三門無須燃犀、強射就可力障狂瀾。它的力量來自造化,是大自然賦予它用之不竭的神奇偉力。
康德說: 懸崖峭壁,黑云密集,雷電交作,火山爆發,狂風怒號……它們的光景越是引動人,我們便立刻視之為崇高,因為它們引起心靈的稀有的力量……使我們敢于把自己和看來是自然的萬能作一種較量?!?《判斷力批判》第二十八節《自然是力量》) 山水自然的崇高美引發了詞人相應的心理效應,于是他頓生邀約敢于向困難挑戰的、勇敢的同伴——騎鯨客,一起擊鼓駛過三門,和黃瀾一較雌雄的豪興。揚雄《羽獵賦》有“乘巨鱗,騎鯨魚”的句子,李白也曾自稱“海上騎鯨客”,此泛指勇敢的人。銀山,借喻如山峰一樣的雪浪。
這首詞借三門津雄奇壯麗的河山,抒發了詞人拯世濟時的豪邁情懷。上下兩闋末句“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閑”;“喚取騎鯨客,撾鼓過銀山”都是點睛之筆。正是“豈無吾人之砥柱兮,障百川之橫流”,其間寓托了詞人于國家危難之秋,以力挽頹波為己任的自豪與自信。近人況周頤說:“其《水調歌頭·賦三門津》‘黃河九天上’云云,何嘗不奇崛排奡(ao指文章剛健有力),……當是遺山少作。晚歲鼎鑊余生。棲遲零落,興會何能飚舉! 知人論世,以謂遺山即金之坡公,何遽有愧色耶!”(《蕙風詞話》卷三)
讓我們就以此段評語來作結。
上一篇:張孝祥《水調歌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邵博《泰山錄》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