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翱《小爐峰三瀑記》原文與賞析
謝翱
睦土瘠,民之巖耕者,發土石址,如刃游肯綮,如肋棄而復食。故凡樹石奇玩之鄰于耕者,殆無完景。間有得全其天,不毀,以休息于此土,皆民之所棄也。其勝處的然見于圖經者,又為塵襟俗駕旦至而睨之。毀畫贅疣以丑其外,樸斫竅鑿以死其內,與茲上為仇,又有甚于民之所墾者。
余至親亭之紫溪得爐峰,紫煙浮動,旁無雜植肯肋之地以為之累,而又見遺于圖經,不為人所知,故得巋然以存。水南出經其趾,雜苔藻不染他色。友人翁君世居其下,因約余賦詩。聞有龍門瀑布者,相去復不遠。由溪之別澗行三五百步,水皆西流。余謂水于天地間西行極少,所產必珍禽怪石,與有道者居焉。故三萬里溯風而西,即其大者。遂相與躡足蒼苔水石間,有巖穹窿如門,落深瀑數十丈,下為潭。浴石蒼碧,類白虹飲于井而蛟龍搏之者。既掬泉,咽且卻,毛發起豎。由穹窿捫蘿而上,望雙流繞麓,石益深翠。日且晚。各賦詩,岸幘乘月而歸。
約九日,尋源至其頂。如期,攜酒插菊,溯雙流益東。古藤青壁,殆非人境。沿溝溪二百余步,地稍峻,泥如沙,欲流者數處。仆且起,亂石云浮。煙崗薄林木、片片欲斷。足相趾而進,不敢視。稍間斷,前足已遠,后者望前者,如乘云空中,遺影在地。進至峽,得一瀑,自巖下為三級,流乳成池。四顧巖壁木根,翠色欲滴。從客青蓑白帢浮杯乳上,舉酒酬水,遺殽核其中。樵童牧豎,觀以為異。復攀亂云上,稍南一石,嵚嵌飛動,瀑蜿蜒如舞白虹而下,涎沫轉掉,余無以名其狀。復緣崖至頂,望乳池,上復二級,流乳叢薄中,草木皆芝術香,蓋峽中所望而未見者。
明日,復由前峽登前壁。望上級垂蘿裹濕蘚,下與瀑屬,歸而定其處為三瀑。識其要為亭者四: 曰放鶴,在瀑頂; 曰穹石,在瀑下浴石旁; 曰可咽,在上乳池之下; 曰弄月,居亂云之上??蔀闃蛘叨?跨中瀑曰玉峽; 居兩瀑合流曰雙谼。為圖遺同游者謀之,不欲竅鑿樸斫贅疣焉, 以累茲山。 始蕙茸藥以備藏修,種梅數本瀑旁,為泥丸,散桃巖上下。春秋臨流濯發; 夏乘風長嘯頂上; 冬看水柱,如是以老吾年,足矣。
橋與亭以某月經始,先紀其事,與同游各賦六詩,書于后。后二年亭成,而刻之石。
把亡國之痛寄情于故國山山水水,謝翱游遍浙東,又西到睦州(今浙江建德),攀小爐峰,歷三瀑布,探幽攬勝,有終老是鄉之意。
他看到睦州地瘠民貧,由于墾殖,具有樹石奇玩的美景被農民破壞不少; 而完整保留下來的名勝、又叫那些“塵襟俗駕”丑其外、死其內,搞得體無完膚,大好河山都成了殘山剩水。對此,作者強烈指斥為“與茲土為仇,又有甚于民之所墾者”! 其實,作者矛頭所指,豈僅是“與茲土”的為仇者,當時的神州大地,哪里與“茲土”有別呢!
貧苦農民為了謀升斗收獲,在那本來可棄如雞肋的山腳下,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和天然景色,以獲得一壟二壟耕地,雖出于無知,實逼于活命。而那些胸襟鄙俗、駕肥馬輕車的元朝“時貴人”,在他們的新主子支持下,卻在丑化著祖國的山河?!罢杂猩胶又悺敝械淖髡邔Υ说膽嵖强梢岳斫獾?。
作者為了找一角安樂土,不得不深入幽境,終于在新亭之紫溪發現了爐峰。這溪和峰的命名,大概是取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的詩意吧。這里上有紫煙浮動,下無雜植肯肋; 遠離世俗,巋然獨存。作者不顧艱險,連日出游,窮三瀑之勝景,擬橋亭之雅名,寫出了這篇感慨叢生、峭拔有力的篇章。
三瀑各具特色,作者眼中善于捕捉這些特色,筆下善于抒寫這些特色。因而讀來沒有重復拖沓之感。
第一瀑,先寫溪流,再寫落瀑,三寫泉水。溪流之可寫,在于水西流。西流水較少見,作者因而產生遐想: 那里的珍禽怪石當與品德高尚之士共居,于是便產生乘風上溯長江大河去尋求更大的西流水的設想。“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才是他尋西流水的本意吧! 而流向不同于東流水,這不又隱寓著不與元統治者合流的用心嗎? 寫落瀑前,先寫尋瀑,用“相與躡足蒼苔水石間”寫出作者和翁氏兄弟是在無路之處走出一條路來的,反襯出這里確實是個“不為人所知”的幽境。寫瀑布抓住了它的動態: 一則寫其落差之大,二則寫其壯麗之美。從落差上,使人仿佛聽到了空谷傳聲,響同轟雷; 從其形象上,使人看到的是倏如閃電的白虹下注,有聲有色,崇高壯麗,寫盡了陽剛之美。寫泉,則寫其凜冽,“咽且卻,毛發豎起”,一語寫盡,以少勝多,意盡則止。
第二瀑重點寫尋瀑路途之險和宴游之樂。出游之日正是重陽佳節,登高覽勝,是此節應有之舉。友朋二三,“攜酒插菊”欣然而往。路線則是“溯雙流益東”。溯而東,與“水皆西流”相應; 雙流和“雙流繞麓”相應。逆河谷而上,越深入越清幽,地勢也越高峻。他們不顧仆倒,爬起來再前進。這時人已在白云間行走了。四周景物無不飄浮于白云煙嵐之中,亂石靜臥卻如云浮,林木靜植而如折斷。再前,路徑之窄、之陡、之險,讀之即感悚然,何況身歷其境者?!白阆嘀憾M”,既寫出亦步亦趨,路窄相隨; 也寫出后者只見前人腳動,路陡難攀?!安桓乙暋?,則寫出旁睨令人驚心動魄,頭眩股顫的險境來。如果不緊緊相隨,略一停頓,前面的腳即已走遠,這時再看前面的人已象在空中騰云駕霧而行了。不言高而高自見。作者僅用了不到三十字,’就把這一驚險旅程寫得如此駭人,李白《蜀道難》也就不能專美于前了。寫野宴,不直寫其雅興,而用環境點染: 山,則“翠色欲滴”; 水,則“流乳成池”; 人,則“青蓑白帢”。這些景色、人物又都在悠悠白云繚繞之中,山水多情,正以襯游人有意。詩酒高會之樂,盡在不言中了。
賈余勇攀石再上,瀑受阻于嵚嵌飛動的巨石,不是銀河直落而是蜿蜒如舞,涎沫轉動,另有一番景色。更上至頂,上更有二級瀑流于草木叢中,而草木又都是一些香草。這些都是在峽中望不到的,正說明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境,而美人香草又是比擬君子的。
第三瀑只寫其“垂蘿裹濕蘚,下與瀑屬”,以避重復。最后,重點寫二事: 一為擬四亭二橋之名,二為終抒老是山之志。前者寫出作者不但欣賞大自然,而且要擁抱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使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結合成一體的愿望。以此來適應他的審美觀念。這樣就可使一種漠然的、對立的景色轉化為一種可親的景色了。后者不僅寫出他留戀此地的山光水色,更寫出他繼承屈原《遠游》的遺志:“朝濯發于湯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陽”,自號“晞發子”,以示不與元統治者合作的堅定態度。既然回天無術,就只能與之不共戴天了。
本文在寫作上有不少可資借鑒之處,首先,他對客觀景物,不作純客觀的摹寫,而是以峭拔之筆,使情與景融,文中流露出故國之思和亡國之恨,讀后使人有“可憐無限山”之感。其次,結構謹嚴,接榫無跡而呼應有聲,整體感強。活用典故,文簡意豐,雖給現代讀者帶來一定困難,而在當時,卻是取得以少許勝多許寫作效果的有力手段。至于作者流露出的封建士大夫對勞動人民輕視的情感,則是不足取的。
上一篇:王思任《小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調元《巫山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