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開《游天平山記》原文與賞析
柳開
至道元年,開寓湯陰。未幾,桂林僧惟深者,自五臺山歸,惠然見過,曰:“昔公守桂林,嘗與公論衡岳山水之秀,為湖嶺勝絕; 今惟深自上黨入于相州,至林慮,過天平山明教院,尋幽窮勝,縱觀泉石,過衡岳遠甚。”予矍然曰:“予從先御史居湯陰二年,湯陰與林慮接境,平居未嘗有言者。今師詒我,是將以我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 惟深告辭, 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諾。”
初自馬嶺入龍山,小徑崎嶇,有倦意。又數里,入龍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蒼翠,繞觀俯覽,遂忘箠轡之勞。翌日,飯于林慮,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聲夾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山回轉,平地數尋,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憩環翠亭,四顧氣象瀟灑,恍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連云閣。
明旦,惟深約寺僧契園從予游,東過通勝橋,至蒼龍洞,又至菩薩洞; 下而南觀長老巖、水簾亭,周行巖徑,下瞰白龍潭而歸。
翊日,西游長老庵,上觀珍珠泉,穿舞獸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歸橋。由澗而轉至于昆閬溪、仙人獻花臺,出九曲灘,南會于白龍潭。捫蘿西山,沿候樵徑,望風云谷而歸。
明日,契園煮黃精、蒼術苗,請予飯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巒,秀若圍屏。契園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諸峰大率如圍屏,何獨此峰得名?”契園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師之傳。又其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羅漢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隱然者,士民呼為撲豬嶺。又其次曰熨斗峰。”諸峰皆于茂林喬松間拔出石壁數千尺,回環連接,嶄巖峭崒,雖善工亦不可圖畫。予留觀。
予留觀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數年之間,居處相去方百里之遠,絕勝之景,耳所不聞,對惟深誠有愧色。明日將去,惟深、契園固請予留題。予懼景勝而才不敵,不敢形于吟詠,因述數日之間所見云。
這篇游記文辭樸實通暢,敘次井然,簡潔明晰,宛如一幅游覽路線圖; 由于突出地運用了渲染烘托的手法,感染力極強。
天平山,在今河南省林縣城西十三公里處,地勢險峻,風景宜人,山峰奇偉,蒼翠秀拔,大峰有六,小峰無數,曲澗怪石,云涌松濤,幽境名勝,比比皆是。作者在這短短800余字中,山中諸峰、巖、洞、潭、谷、澗、溪、泉、石,無不具載,雖描寫不多,但山中勝景躍然字間。可見作者技巧嫻熟,筆力之深。
文章開篇,并未以入山狀景下筆,而是以與桂林僧的對話寫起。久居“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僧,竟贊嘆天平山勝景“過衡岳遠甚”。作者認為“今師詒我,是將以我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于是相賭:“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此處作者疑,實為讓讀者亦疑,邀和尚游,也是讓讀者同游,給人以懸念,扣人之心弦,引人人勝。
在記敘山中勝景時,作者始終沿著自己游覽的足跡,時間的先后,空間的位移作記,使這一群峰層疊,蒼翠幽深,曲徑迂回的迷茫深地輪廓清晰,勝景卓然。對具體景物,作者沒有著意雕刻,而是抓住景物的概貌,滲透游人的感受,突出意境,給人以感染與遐想: 開始時,“小徑崎嶇,有倦意”,對下文是一襯托; 繼而,“繞觀俯覽,遂忘箠轡之勞”,至山麓,”泉聲夾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飽含著作者驚訝,贊嘆之情;“山回轉,平地數尋,曰槐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山中此處有一石,長二丈,高丈許,上闊下窄,峰刃閣于兩石之上,絕無傾欹,名倚空石。作者對此石僅記一句:“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流連忘返之情,洋溢言表。環翠亭在十八盤路盡處,據亭環視,群峰蒼渺,作者用一句“恍然疑在物外”,大有飄飄然超世脫俗之感。這種既寫景又寫人,人融景中,景滿人情的寫法,使人有親臨其境,與作者同游同感的效應。
寫景與說景相結合,詳略得當,虛實相間,是文章寫作的又一特點。作者游山共五日,從未游前由桂林僧說景寫起,引人入勝,第一日詳寫游覽景象,第二、三日略記游覽路線,至于四、五日僅記了茶飯間山中和尚對其余諸峰的介紹,具體如何游,有何所見,只用“予留觀”三字帶過。這樣不僅手法靈活多變,筆墨經濟,文章結構嚴謹,更給讀者留有充分地馳騁想象的余地。
天平山諸峰,大都“以其肖得名”,巖、洞、澗、泉、石等等,其具名也都蘊含著各種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人、物肖像。作者巧用這一特點,記述中舉其名,談論中究其因,使文章含蓄而深邃,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給。在用詞上,惜墨如金,方位詞、觀賞攀援同義動詞的巧妙合用,不僅使景物方位分明,游覽路線清晰明確,更逼真地展現了游者的形象、神態與心境,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文章結尾,特意點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誠有愧色”,“懼景勝而才不敵,不敢形于吟詠”,僅述所見。這不但使文章前后呼應,而且起到了強烈地烘托渲染作用,有言盡而意未盡之妙,激發讀者的情趣。明人萬化有詩云:“昔年曾讀天平記,今到名山舊院邊。九曲潺湲奔絕澗,六峰突兀插諸天。連云閣里聞天籟,環翠亭中對老禪。盡日登臨猶未倦,忘歸橋畔幾回還。”對后世的影響可見一斑。今天平山昆閬溪東北,松竹茂密處有柳公溪,是以作者當年至此,徘徊不忍離去而得名。
上一篇:洪亮吉《游天臺山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田雯《游太室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