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雯《游太室記》原文與賞析
田雯
嵩山神祠,在黃蓋峰下,登封縣東八里。祠門三重,古柏幾二百株。三門之內,四岳神祠,分列左右。東有降神殿,繪“生甫及申”像于壁,剝落已半。西為御香亭,歷代已來,封禪記功德地也。謁岳神殿祀事畢,下西階,古柏鱗次,桀石叢峙。石上遍刊祝厘辭,祠官姓氏。周覽移晷,回登天中閣少憩。
理策至山麓,仰視一峰入云,石色青紺如畫,嵐流霧垂,上合下竦,是為萬歲峰。其麓為入山所必經也。藍輿行十里至中峰。昔人云:“嵩山如臥眠龍而癯。”望之渾成秀拔,若不知有嵚崎參差之勢者。及涉中峰之巔,群峰爭出,若攢圖之托霄上,煙云吞吐,日月蔽虧,林木蓊郁,鳥獸游鳴,陰晴變態,二十四峰環列于中峰,左右上下,不可名狀。如謝絳所稱玉女窗、搗衣石,但略括一二矣。
東五里許為盧巖,巖有盧鴻一宅,今為寺。兩山忽張,匹練下垂,微飆吹之則左右動,奔澗蕩壑,眾山皆響,為嵩山佳處。昔鴻一隱此,作 《十志》 以自豪,抱微尚,鳴高蹈已耳。而來游者莫不憑襟怡情,因以思慕于其人矣。東有白鶴觀,背負三峰,大小熊山屏其前,為嵩高之奧宅。三峰多石室,遠眺一室,豁達洞開,與他室異,或即謨觴室也。南七里徑崇福宮投龍洞,力疲思返。
余以半人疾,未及躋嵩之絕頂也,然眺洛河,瞻伊闕,顧以歷歷 目中矣。桑欽 《水經》 曰:“昆侖之墟,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嵩山絕頂,直上可接。”吾欲御風而行,探昆侖之墟矣。又三里抵嵩陽觀,有柏二株,大可十人圍,聞在漢已為巨木,殆殷周時物。柏之奇,若雛松之新綠,香澤凝肥,翠滴人衣。坐其下,如張帷幕。謖謖風鳴,如聞絲竹聲。旁有石幢,上勒唐宋人題名,有似雜采貼也。嵩陽觀碑,赑 屭豐碩,在觀門之西,徐浩八分書,遒古可愛。邀飲至藏書樓下,日將呹,遂登車以歸。
詰旦東行, 路出箕山左, 沿隱水下流, 復探石淙之勝,磥砢崎嶇,負險相望。百二十里過禹州,達襄城境。
康熙丙子二月丙辰記。
黃河流域,中原大地,歷史上為中華古文明的搖籃。人文薈萃,勝跡遍布。帝王官闕,宗教神祠,講學書院,禮佛石窟……引得許多達官顯貴,云游道僧,遷客騷人來此游歷、憑吊。也因此留下許多文人墨客的游記佳制。以中岳嵩山為描寫對象的記游之作,如宋人謝絳的《游嵩山寄梅殿丞書》、明代袁宏道的 《嵩游記》等,在中原游記中占去不小篇幅。清代田雯的 《游太室記》即為其中一種。
嵩山居五岳之中,山脈分東西兩條,東脈名曰“太室山”,西脈名曰“少室山”。另據民間傳說,大禹治水時,家眷曾居此地。禹將其妻子涂山嬌 (姐姐) 所住崇山取名“太室”,妻涂山姚 (妹妹) 所住季山取名“少室”。兩山因此得名。古人常以“太室”或“少室”代稱嵩山。《游太室記》借作者嵩山一天之“游”,將嵩山最主要游覽去處: 中岳廟、萬歲峰、盧巖瀑布,嵩陽書院諸勝跡,及其沿途景觀一一寫盡; 在寫景抒情,褒貶古人中明其志趣。
《游太室記》起篇開門見山,直奔中心,首先交待明白游覽嵩山的最主要景觀“神祠”——中岳廟之地理位置:“在黃蓋峰下,登封縣東八里”。然后細述神祠四周建筑設施、功用,再寫謁祭祀,觀碑刻。行文簡潔肅穆,但顯拘束,未曾放開。
像現實游覽中的游者在經過短暫的休憩之后向新的游點攀登一樣,游記第一段在“周覽移晷,回登中天閣少憩”處作結,為本篇記游的第一個華彩章節 (第二段) 作情緒上的停頓、準備,然后放筆鋪寫萬歲峰。第二段,作者采用了類似現代電影由遠及近不斷推近鏡頭的手法,先是萬歲峰的遠景頭: 但見一峰入云需仰視才見。石色深青帶紅如錦如畫,山間嵐霧流垂布合。接著是萬歲峰中峰的近景頭。借袁中郎語,寫出中峰地望龍象,渾成秀拔之姿。最后是萬歲峰“中峰之巔”的特寫鏡頭: 群峰爭出,峰巒迭障,恰似一幅圖畫高托于云霄天穹。煙云蒸騰,遮天蔽日,林木蔥郁,鳥獸和鳴,景態隨天氣陰晴而變。青童峰、黃蓋峰、太白峰等二十四峰環列太室四周,遠近高低,逶迤騰挪,萬千氣象,述說不盡。以“不可名狀”一詞作結,達欲縱故抑之目的,收弦外音、韻外味之效果,令人回味、冥想不已。
游記第三段轉寫嵩山另一景觀盧巖。盧巖因人而得名。唐朝開元年間官至諫議大夫的盧鴻一 (一作鴻乙),憤于朝綱不正,辭官退隱此地。隱居后仍關心黎民疾苦,留下了關于他的許多傳說。盧巖瀑布為嵩山又一佳處。嵩山懸練峰東側,有八股山泉匯成一條清流,終年不斷,經過風門口,形成一道瀑布,飛流直下,跌落萬丈高崖。崖下清水成潭,深綠色的潭水上,突出一個黛色圓石。黛色圓石的西壁上,鑿開著三個斗大的字——“墨浪石”,為明袁宏道所書。嵩山至今有“盧巖瀑布三千丈,鴻一石上觀墨浪”之說。
先賢有“澄江靜如練,余霞散成綺”之佳句。《游太室記》以“匹練”喻瀑布,可謂妙化之句。本節開篇極寫瀑布奔蕩飛流之壯觀姿態; 略寫瀑布四周其余景觀,若一幅立體感極強的油畫,詳略有致,層次分明。
第三段之末,游盧巖“力疲思返”,在情緒上作短時間的停頓、回蕩之后,作者接著在游記的第四段掀起又一次高潮。作者寫出,雖因腳疾未能登上嵩山絕頂,但遠眺洛水伊闕的空曠放達、賞心悅目之感,加之御風而行、凌云游仙的美好暢想,足以補救未能登頂之缺憾。接下來。關于嵩陽觀二柏之描寫,可謂又一華彩之處。古柏新綠,香澤凝肥,翠綠欲滴。樹下稍憩,如置仙境,風吹柏枝如絲竹繁弦,不絕如縷,是為“奇”樹! 嗣后,續寫觀賞碑書,邀飲藏書樓,登車以歸,愜情怡意,自在其中。觀之,令讀者意欲身體力行,盼作嵩山一游。
全篇游記,遣詞明凈,行文跌宕,層次分明,又渾然一體,顯示了作者較強的狀物、寫景、敘事,以及抒情言志的文字能力。作者田雯(1635-1704) 為山東德州人士。康熙進士,累官工部郎中,督學江南,歷官至戶部侍郎。從游記之中可以看得出來作者仕途風順之態,時時感念皇恩之意。作者把自己這種情懷巧妙地寄寓于游記之中。文章滿溢著雍容肅然,富貴風流,自信自重的情調。文中關于萬歲峰高聳入云、眾峰擁立、游者仰視的描寫,暗示神靈天意,實頌神圣。尤其是關于盧巖一處文字,更明見其心態。作者對盧鴻一不仕退隱暗含微詞。以瀑布聲勢與隱士高調相比托,在賞玩幽境勝概中揶揄隱逸高蹈。后再借古柏新綠以寄懷,皆明示游記作者持封建雅正觀念,薄隱逸避世態度,積極入世,建功立業之心緒。寬容說來,作者之生活態度在彼時彼地亦屬別無選擇,可以理解; 但盧鴻一不仕隱逸也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生活態度。誠如少林寺海燈法師《學禪》 (1946年5月) 詩云:“學禪住世不模糊,割愛辭親未覺孤。秋水喻心心更淡,無明豁破是良圖。”盧鴻一在消極的生存表象下,隱含著積極的生命感悟,亦應得到肯定。通覽全篇,可以看得出來,《游太室記》的作者在敘游程、述祀神、訪古跡,賞華景的運思中,立意于歌頌神圣,贊美靈物,張揚道統,明心見志。但由于作者構思精到,剪裁得當,文字老辣,表現含蓄,其諷頌抑揚令人不覺其過,不失為一篇有一定欣賞價值的游記。
上一篇:柳開《游天平山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姚鼐《游媚筆泉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