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
作者: 張鏞 【本書體例】
【原文】:
伐木丁丁(1),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2),猶求發聲;矧伊人矣(3),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4)。既有肥羜(5),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于粲灑埽(6),陳饋八簋(7)。既有肥牡(8),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釃酒有衍(9)。籩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糇以愆(10)。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鑒賞】:
這是一首宴請朋友故舊的樂歌。據陳子展先生說,“伐木說求朋友,上篇常棣說求兄弟”(《雅頌選擇》)。可見《常棣》與《伐木》內容相關,意義相近,可謂“同聲相名,同氣相求”之理也。詩中通過宴請、交往及尊老敬長的具體描繪,反映了周代勞動人民互相關懷,互相幫助的友好感情。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又有以人為善,寬厚待人的優良傳統,從古至今,這種傳統源淵流長,經久不衰,它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值得我們自豪。
全詩三章,均以“伐木”起興。詩中興里含比,比中聯興,想象奇特,比喻生動,充滿了深情厚誼、團結友愛的氣氛。首章以伐木之聲,驚嚇鳥之“嚶嚶”聲,指災難即到,眾鳥齊鳴,群鳥遷徙。呼喚之聲,即友誼之情,它們才得以脫險,求得安寧。詩人由鳥及人,想到人事界的生活哲理。鳥尚且如此,人何不免乎!于是提出“矧伊人矣,不求友聲”的反問,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感嘆,對尋求友誼的喝望。常言道:“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禍福旦兮”,在現實生活中,人,是群體的人,社會的人,人與人之間必然是相依而存,相靠而生,一家有難,百方支援,在互幫互愛中生活,在團結友誼中求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這既是詩人對人生相依相愛的希望,也是寄于上天的保佑,以求得美好理想的實現。
第二章先以“伐木”之聲起興,以“求友聲”,寫禮儀莊重。酒肴豐厚,招待賓客親友的盛況。主人對同姓的長輩備有“釃酒有藇,既有肥羜”的酒筵,既有美酒菜肴,又有鮮嫩的羊羔;對異姓的長輩和親朋好友設有“陳饋八簋,既有肥牡”的桌席,即有繁多豐盛的食品,還有肥壯的雄羊。酒筵之甘美,桌席之豐厚,反映了主人“求友生”的真誠愿望。“寧適不來,微我弗顧”,“寧適不來,微我有咎”,意即主人備以美酒佳肴,邀請遠近的長輩們赴宴,但又擔心不顧念情意而失約。在我國的傳統風俗中,常有“備酒容易請客難”的說法,這種風俗古已有之,今也依然。它反映了客人“有請必到,有酒必喝”之嫌疑,也表明了主人宴請賓客,追求友情之真心。所以主客雙方心存疑慮,此乃人之常情也。
末章承接第三章,寫宴請款待同輩客人及賓主雙方的共同心愿。“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兩句是說,對客人備有豐盛的酒菜,行使莊重的禮節。一個“衍”字,說明菜肴豐厚,酒味甘美。一個“踐”字,說明盤碟美觀,擺設整齊,可見主人待客之厚道,求友之心切,為了和睦相處,融洽為一,每個人在接物待人、舉止言行中,不可避免地有失禮、不周之處,因此人們往往會產生誤解,而影響親親關系。所以詩人以“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糇以愆”三句,陳述了主人對客人提出要求和希望,意在相互見諒,增進友誼。接著寫賓主雙方的共同心愿。“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兩句,雖然是說有美酒大家喝,無美酒也喝次等的酒,但其內涵卻是“有福同享,有罪同受”之深意。最后“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四句,是寫赴宴者盡興暢飲,鼓樂齊鳴,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表達了主人賓客團結一致,“親親以睦,友賢不棄”的共同愿望。
《伐木》一詩,是周代統治者的燕樂歌詞,它在某種程度上宣揚了仁政、博愛的思想,為維護奴錄制統治涂脂摸粉應當給予批判。但是,對于詩中反映勞動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我們應給予充分的肯定。特別是那種以人為善、助人為樂美好品德的和優良傳統,對于維護今天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就更為重要。我們應當繼承吸收,使之發揚光大。
上一篇:《仲韶往苕上,別時風雨凄人,天將瞑矣.自歸,寄絕句五首,依韻次答當時臨岐之淚耳.(選二)》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伐柯》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