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個兒子。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叛亂,在范陽起兵造反,次年陷潼關,危及京師,唐玄宗逃往四川,途中下詔命李璘為山南東道第四道節度采訪使,兼江陵郡大都督。至德元載(756),李璘率師順長江東下,至九江時,三請李白下廬山,李白應召入永王幕府。《永王東巡歌》 十一首,就是作者隨軍途中寫下的組詩,這首詩是組詩的最后一篇。
李白來到永王幕府以后,抱著“唯當報國薦賢,持以自免”的心情,想在永王幕府一舒抱負,為克敵靖亂作出貢獻。這首詩作為組詩的尾章,在氣勢上大義凜然,詩人平亂報國的志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詩的首聯“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出語不凡,氣勢超群。詩人投身永王幕府,從軍征旅,總想一展才華,建功立業。然而,作為一個文人,要想在軍中實現自己殺敵立功的理想,沒有軍權是不行的。于是李白以其特有的含蓄和浪漫手法,在詩中向永王提出了這一要求:“試借君王玉馬鞭”。詩句中的“君王”系指永王;“玉馬鞭”借指軍權。這一句詩出語絕妙,表現了詩人豪邁俊逸的性格: 首先,詩人并不隱瞞自己的想法,既然從軍征戰,就應有軍權在握,因此他胸懷磊落,毛遂自薦,向永王提出了掌握軍權的要求;其次,他提出的要求,并不是直接了當地道破,而是十分含蓄地說出來,他用 “試借”、“玉馬鞭”,表達了自己的心情,這種寫法既有詩味,更有人情味;第三,“試借” 二字用得極妙,詩人想要軍權,但并不是想擁軍自立,而只是想施展自己殺敵報國的抱負,軍權只是暫借一時,到時還得歸還,由此可見李白這位坦蕩君子的落落風儀。
假如軍權一但在握,那么如何去運用這種權力呢? 李白展開了詩人特有的想象力:“指揮戎虜坐瓊筵”。在詩人的眼中,浴血奮戰的沙場,殘酷無情的戰爭,都籠罩在理想的光環之中;而復雜的軍事指揮藝術,運籌帷幄的艱辛,也都變得那樣的奇妙和簡單。飲酒談笑之間,便可調遣千軍萬馬。是詩人的狂妄,還是詩人的自信? 是詩人不諳戰事,還是詩人胸有成竹?我們覺得在這里,更多地表現了詩人堅定的自信心和從容不迫。因為詩人認為自己參加的平亂軍隊,是正義之師,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是正義的事業,因此,他并沒有把叛軍看成是一股了不起的力量,而認為他們只不過是烏合之眾,在組詩其二中,詩人就明確地表達自己對叛軍的蔑視:“三川北虜亂如麻”,同時,他也向永王進言:“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在這一篇中,詩人更是直抒胸臆,一方面道出了自己對叛軍的輕蔑,另一方面則突出地表現了自己雄心勃勃,自負很高。詩中 “瓊筵” 一詞,極符李白豪逸的性格,此詞一用,彌漫于戰場的硝煙和血腥盡被驅散,戰爭在李白的筆下詩化了,同時也理想化了。
詩的末聯“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緊承上聯之意,把自己對戰爭勝負的設想,以及自己在平叛勘亂后的打算,形象、巧妙地表達出來了。“三川北虜”的確猖獗,攪得天下大亂,“四海南奔似永嘉”。但那是因無英才率軍所造成的,而今永王如能給軍權與詩人,那么他定能率領南方大軍掃平安史叛軍,把勝利的捷報傳到京師長安。“南風一掃胡塵靜” 中的 “南風”,反用 《左傳》 襄公十八年“晉人聞有楚師”師曠謂“南風不競”一語中的成詞之意;另外對南風,古人一向認為這是滋養萬物之風,因此
“南風”又含有復興天下之意;在詩中,“南風”又是喻指處在南方的永王軍隊的強盛,在這支強盛的軍隊面前,安史叛軍就如細小的塵埃,一掃而光。以“南風”設譬,十分生動,十分形象,也很能表現李白對叛軍無比蔑視的心情。詩的最后一句 “西入長安到日邊”,隱含了詩人功成名就后的打算,他并不想居功自傲,也不想自居高官,他投身永王幕府,只不過是要借永王的軍權,為國靖難,報效天子罷了。這種思想不僅貫穿于整個組詩中,而且在他同期創作的其它詩篇中,也屢有表現,如《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一詩中,詩人也表達了這種意思:“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功成身退,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這才是詩人所向往的,這才是李白的性格。詩中表現了詩人自己的這種志向,但詩又是寫給永王的,這其中不也暗含了勸誡永王功成弗居的意思嗎? 然而,永王廣招人才,是別懷異志,這不僅造成了永王自身的悲劇,而且也給詩人今后的命運涂上了悲劇的色彩,這種結果,是詩人始料不及而又無法挽回的。
雖然李白這次投身從軍又一次失敗,但是,他那股真誠的愛國熱情卻是令人贊嘆不已。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浪漫的手法,把自己熾熱的感情,沸騰的熱血,描寫得神采飛動,酣暢淋漓,至今讀起來,仍使人感到正氣凜然,有震山撼岳之勢。
上一篇: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江上吟》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