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1084—?),別號易安居士,濟南人,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作家,她母親也工文章。丈夫趙明誠是金石學者,做過地方州郡長官,夫妻時有詩詞唱和,二人感情很好。李清照前期生活局限在一個上層婦女狹窄生活范圍中,安閑、優裕,無慮、無愁。金兵南侵,黃河南北相繼淪陷,李清照的安定生活被打破,她隨丈夫遷往江南;趙明誠接受湖州太守的任命,赴任途中死于建康。李清照從此只身飄泊江南,在杭州、越州、臺州和金華一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晚景極為凄涼、困苦。李清照前后兩期不同的生活境遇,給她的詞帶來了不同的風格色調。前期詞多悠閑情趣,后期詞多凄苦之音,反映了南渡人士背井離鄉、破國亡家的許多哀愁。李清照的詞直抒胸臆,別出心裁,內容與形式都不模仿古人,她能用淺俗清新的語言,鮮明的形象,表現曲折動人的情思。
這是李清照早期創作的一首詞。相傳是元代人伊世珍所著《瑯環記》上說: “趙明誠、易安結褵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從詞的內容上判斷,上說可以大體認定為是。
一對篤誠相愛的新婚夫妻,在夏去秋來的時分,丈夫不得不遠去他鄉,妻子滿心不愿送丈夫遠去,但又無可奈何,無計挽留不走, “紅藕香殘玉簟秋”,送走了丈夫,一時間就感到變換了一個季節,紅荷花殘香消,床上的玉簟(音“電”,竹席),光滑如玉,接觸中最早透出了秋涼之意。這位重情的女詞人,好象第一次嘗到平生里秋日懷思所愛的滋味,在屋中一邊“輕解羅裳”,一邊回憶剛剛送走的愛人,看他“獨上蘭舟”的情景。她簡直有些魂不守舍了。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從分別以后她就在盼望。有所盼望的人,心情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忽聽云中一聲雁叫,急忙走到外邊,看天空里雁陣排列的文字,不論是“一”字或“人”字,好象是丈夫寫來的書信中的文字,可以讓人聯想很多,但畢竟是文字太少,想要再多讀幾個文字,卻要待手寫的書信。傳說能為人捎書的鴻雁,這次卻沒有帶來什么,雁飛遠去了,移目西樓,所見只有月光灑落,滿地清冷。盼望中得來的是失望,因而卻不能不空自嗟嘆。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頭一句是寫實意,也是形象比喻。丈夫走后,日久不歸,時光在如流水一般地過去,春去夏往,花開花落,等待在閨中的妻子,深懷離憂,望穿了秋水,其勢如“花自飄零”,無人見憐;而“水自流”,則深寓有對生活的怨意。而這種怨,還要怨生活把不應該分開的一對情侶分成兩處,以致造成“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她在《鳳凰臺上憶吹簫》詞中寫到過這種愁情: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記取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相思而不得相見的愁苦,是所有愁苦中最難驅遣的一種。李清照從形到神,逼真地描繪了這種愁苦: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是說自己的相思情不可消除,即使人可以含淚裝歡,把相思的愁苦從眉頭上驅走,但它卻不能消逝。因此對它只有轉移,并且轉移到更加承受不了的地方——心靈深處,
這首詞感情真摯,作者心中所思所想,毫不掩飾地直接加以抒寫。而在用語上,特別講究淺近,是以淺處見才的出奇之作。全詞四大句,一不用典,二無難字,或敘述生活,或陳說心情,或哀嘆境遇,或直言無奈,全是言淺意深,語約情重的詩句。這種不事雕飾的筆法,能在創作審美與欣賞審美之間造成充分的交流效果。
上一篇:朱弁《春陰》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