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篇
曹植
【原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1]。
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2]。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3]。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4]!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5]。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6]。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7]。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8]。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9]。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10]。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11]?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12]。
捐軀赴國難[13],視死忽如歸。
【注釋】
[1]金羈(jī):金飾的馬籠頭。連翩(piān):連續不斷,原指鳥飛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白馬奔馳的俊逸形象。
[2]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陜西一帶。游俠兒:同“游俠”,泛指古代稱豪爽好交游、輕生重義、勇于排難解紛的人。
[3]去鄉邑:離開家鄉。揚聲:揚名。垂:同“陲”,邊境。
[4]宿昔:早晚。秉:執、持。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何:多么。參差(cēn cī):長短不齊的樣子。
[5]控弦:開弓。的:箭靶。摧:毀壞。月支:箭靶的名稱。
[6]控弦:開弓。的:箭靶。摧:毀壞。月支:箭靶的名稱。
[7]狡捷:靈活敏捷。勇剽(piāo):勇敢剽悍。螭(chī):傳說中形狀如龍的黃色猛獸。
[8]虜騎(jì):指匈奴、鮮卑的騎兵。數(shuò)遷移:指經常進兵入侵。數:多次,經常。
[9]羽檄(xí):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厲馬:揚鞭策馬。
[10]長驅:向前奔馳不止。蹈:踐踏。顧:看。陵:壓制。鮮卑: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東漢末成為北方強族。
[11]棄身:舍身。懷:愛惜。
[12]籍:名冊。中顧私:心里想著個人的私事。中:內心。
[13]捐軀:獻身。赴:奔赴。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三國時魏國詩人,魏武帝曹操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后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后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后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
曹植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对娖贰返淖髡哏妿V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作為《詩品》全書中品第最高的詩人、中國詩歌抒情品格的確立者,在詩史上具有“一代詩宗”的歷史地位。王士禎曾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賞析】
從漢獻帝建安到魏文帝黃初年間(196~226年),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漢樂府詩“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得到了繼承和發揚。這一時期,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除了那些反映人民苦難的篇目外,就是抒發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的理想篇章。這方面的代表作當屬曹植的《白馬篇》。
《白馬篇》又名《游俠篇》,是曹植創作的樂府新題,屬《雜曲歌·齊瑟行》,以開頭二字名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詩以曲折動人的情節描寫邊塞游俠兒捐軀赴難、奮不顧身的英雄行為,塑造了邊疆地區一位武藝高超、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游俠少年形象,表達了詩人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
在這篇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中,詩人濃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位武藝精絕、忠心報國的白馬英雄的形象。開頭兩句以奇警飛動之筆,描繪出馳馬奔赴西北戰場的英雄身影,顯示出軍情緊急,扣動讀者心弦;接著以“借問”領起,以鋪陳的筆墨補敘英雄的來歷,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英雄形象;“邊城”六句,遙接篇首,具體說明“西北馳”的原因和英勇赴敵的氣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軀為國、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詩風格雄放,氣氛熱烈,語言精美,稱得上是情調兼勝。詩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又凝聚和閃耀著時代的光輝。
《白馬篇》是曹植前期詩歌中的名作,它在寫法上顯然受到漢樂府的影響。曹植詩的“贍麗”“尚工”“致飾”,還有曹植的“雅好慷慨”(《前錄自序》)以及其詩歌的“骨氣奇高”(鐘嶸《詩品》上),使曹植常常表現出一種慷慨激昂的熱情,其詩歌的思想感情也因此顯得高邁不凡。從《白馬篇》來看,確實如此。
上一篇:《白纻辭(三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白馬篇》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