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慶歷四年春②,滕子京謫守巴陵郡③。越明年④,政通人和⑨,百廢具興⑥。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⑦,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⑧。
予觀夫巴陵勝狀⑨,在洞庭一湖。銜遠山⑩,吞長江(11),浩浩湯湯(12),橫無際涯(13),朝暉夕陰(14),氣象萬千(15),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16)。前人之述備矣(17)。然則北通巫峽(18),南極瀟湘(19),遷客騷人(20),多會于此,覽物之情(21),得無異乎(22)?
若夫霪雨霏霏(23),連月不開(24),陰風怒號,濁浪排空(25); 日星隱耀(26),山岳潛形(27); 商旅不行,檣傾楫摧(28); 薄暮冥冥(29),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30),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31),波瀾不驚(32),上下天光,一碧萬頃(33); 沙鷗翔集(34),錦鱗游泳(35);岸芷汀蘭(36),郁郁青青(37)。而或長煙一空(38),皓月千里,浮光躍金(39),靜影沉璧(40),漁歌互答,此樂何極(41)!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42),把酒臨風(43),其喜洋洋者矣(44)。
嗟夫!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45),或異二者之為(46),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7)。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48);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49)。是進亦憂,退亦憂(50),然則何時而樂耶(51)?其必曰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52)。噫! 微斯人,吾誰與歸(53)?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54)。
【鑒賞】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為中國古代散文名篇,長期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這篇文章,初一讀來,感到它云霞滿紙,美不勝收,給人感觀上以美的享受; 繼而又感到它境界高尚,感人至深,給人思想上以強烈的震撼。其所以能如此,主要在于這篇文章把寫景、抒情、議論緊密地結合起來。
景物描寫在文中占了很大比重。第二段寫洞庭湖的遠景: 登上岳陽樓,遠眺洞庭湖,湖光山色,盡收眼底。這里是從宏觀角度描寫洞庭湖,所以說“銜遠山,吞長江”; 再看湖水,波濤洶涌,一望無邊,所以說它“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早晚景象,各有不同,“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這些描寫,是對洞庭湖景色的高度概括。
其實唐代詩人對洞庭湖的描寫是不少的,如孟浩然《岳陽樓詩》 (見宋本《孟集》,明清各本均改題《臨洞庭》)有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句。八月湖水暴漲,水與岸邊齊平,汪洋浩闊,與天相接。廣大云夢沼澤地帶,似乎都受到洞庭湖的哺育,自然令人想到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湖水波濤洶涌,奔騰澎湃,似乎撼動著岳陽城。不僅寫出了洞庭湖的宏偉景象,而且也寫出了洞庭湖的聲勢。
杜甫《登岳陽樓》詩云: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廣闊無邊的洞庭湖,劃分開吳楚的疆界,整個天地似乎漂浮在湖中。把洞庭湖寬闊無邊、宏偉壯麗的景象,形容得淋漓盡致。
此外李白、白居易等人都有岳陽樓詩,他們都從不同視角、不同感受描寫了洞庭湖的湖色山光,所以說,“前人之述備矣”。既然如此,也就不必再饒舌了。如果從寫作角度上講,這句話對景物描寫是起收斂作用的。宏觀描寫至此告一段落。
以下兩段,極寫洞庭湖兩種不同的景象——慘淡的景象和明媚的景象。
“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連綿不斷的雨,一月不曾放晴,天色總是陰暗暗的。再加上“陰風怒號”,那無邊的洞庭水,自然要 “濁浪排空”。天空陰暗,白天不見太陽,夜間不見辰星,遠山也看不見了。在這種情形下,自然是 “商旅不行”,偶爾有船行走,也不免落得“檣傾楫摧”。天將薄暮,光線更加昏暗,再加上遠處傳來的猿啼聲,更增加了凄涼的氣氛。這不一定是寫實,而是作者對洞庭湖慘淡景象典型化的描寫,刻畫出一個昏暗凄涼、陰森恐怖的環境。在這種景象下,登上岳陽樓,很容易產生悲哀恐懼的感情。即所謂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對于明媚的景象,也是刻畫入微,頗為典型的?!按汉途懊鳎懖惑@,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陽光普照,春意融融,湖水平靜如鏡,一望無際,上面的天色與下面的湖光,交相輝映,分外迷人。沙鷗時飛時停,魚兒在水中游蕩,顯示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機。岸上的芷草蘭花,長得郁郁青青,不但色澤美麗,而且放出一股幽香。月夜的景色,更富魅力。千里晴空,明月高懸,照在湖水之中,有風的時候,如“浮光躍金”,無風的時候,如 “靜影沉璧”。偶爾聽到對唱的漁歌,更令人欣喜。作者把洞庭湖明媚的景色,描寫得如此完美,既有日景,也有夜景; 既有開廓的景色,也有纖細的景色; 既訴之于讀者的視覺,也訴之于讀者的聽覺和嗅覺。讀者所獲得的美感是多方面的。在這種景色下,自然會產生喜悅的心情,即所謂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
外界景物對一般人是有影響的,遇到秋風蕭瑟、日月無光的景象而悲哀,遇到春光明媚、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喜悅,是人之常情。所以陸機在 《文賦》里說: “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這兩段是寫景而結合抒情的。
最后一段作者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他“不以物喜”,也就不以物憂,外界景物不會影響他的思想感情; 他又是“不以己悲” 的,對于自己的得失榮辱,毫不在意; 而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做官時擔心人民苦難,不做官時擔心國家衰微,所以說“進亦憂,退亦憂”,也就是無時不在憂慮之中。那么他什么時候才樂呢?他的回答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睉n在天下人之先,樂在天下人之后。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確是震撼人心的。
在這里作者所謂“古仁人”,其實就是指作者自己,因為這兩句話就是作者常說的和身體力行的。本段末尾說: “微斯人,吾誰與歸?” 已經含蓄地點出。這一段全在議論。
范仲淹的這種思想,并不是空洞的高調,而是從現實中產生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正是他“以天下為己任” 的具體體現,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篇文章除了寫景、抒情、議論密切結合這一特色外,還有一個特色,那便是“駢散結合”。作者匠心獨運,把散文句式與駢文句式交互運用,自然結合,使得文章頗具特色,自成一格。
全文從整個框架上看,當然還是一篇散文,然而當中又使用了不少對偶句,如: “銜遠山,吞長江”,“北通巫峽,南極瀟相”,“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這些句子,都對偶工整,平仄協調。還有一些句子,一句之中即前后成對。如“政通人和”,“朝暉夕陰”,“遷客騷人”,“檣傾楫摧”,“虎嘯猿啼”,“憂讒畏譏”,“春和景明”,“心曠神怡”,這些句子,整齊優美,對偶自然。與此同時又夾雜著一些散化的句子,使得文章既整齊而又錯落,既有駢文之整齊美、節奏美,又有散文之錯落美、流暢美。聲調鏗鏘,抑揚頓挫,美不勝收,令人喜愛。
上一篇:鄧雅聲《就義前給熊竹生的信》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