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蘇軾·蝶戀花》述懷
蘇軾
述懷
云水縈回溪上路①。疊疊青山,環(huán)繞溪東注②。月白沙汀翹宿鷺③,更無一點塵來處。溪叟相看私自語,底事區(qū)區(qū)④,苦要為官去⑤?尊酒不空田百畝⑥,歸來分得閑中趣。
【鑒賞】 這首詞抒寫歸隱之想。詞寫于宋神宗元豐八年 (1085) 六月。此時蘇軾已結束了黃州謫居生活,被調(diào)往臨汝 (今河南臨汝縣) 任職。他途經(jīng)揚州、常州,曾上《乞常州居住表》,有 “買田陽羨吾將老” 的歸隱打算。行至河南商丘,蒙受皇恩準允放歸陽羨 (宋代常州所轄之縣,即今江蘇宜興),于是蘇軾又折回常州 (今江蘇常州市武進縣),滿以為可以實現(xiàn)歸隱的愿望了,可是一個月以后,朝廷又啟用他去登州 (治所在今山東牟平縣) 任職。臨行前,蘇軾寫了這首詞,既表達對常州和荊溪的依戀不舍之情,也抒發(fā)了仕宦與歸隱的矛盾心情。詞的上闋寫荊溪風景。云水縈回,青山疊映; 溪水清澈,沙汀明凈; 鷗棲鷺宿,月白風清,好一派清新脫俗的意境! 下闋抒胸中感觸。面對如此好山秀水,詞人不免萌生出對仕途的厭倦之感,他問自己何苦要去做官,如此勞力傷神究竟為了什么?何不 “歸去來兮”,去過那有酒盈尊、躬耕垅畝的生活,去享受那清靜無為、恬淡閑適的情趣?在經(jīng)歷了 “烏臺詩案”、謫居黃州的仕途風波之后,蘇軾萌發(fā)歸隱之念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于此時蘇軾并沒有對生活和仕途完全厭倦和絕望。事實上蘇軾在此后的仕途和人生道路上又經(jīng)歷了一連串更為沉重的打擊,他始終都沒有被挫折和痛苦所打倒,也沒有真正去過那隱逸的生活,而是頑強地與生活抗爭,用曠達、幽默等種種方式來化解和排遣生活中所遭受的打擊、磨難和悲苦。這就是蘇軾為我們所提供的極其有意義的人生啟迪。這首詞主要表現(xiàn)了詞人在用世與隱世之間的二難選擇和矛盾心情。這種復雜幽微的心曲被詞人巧妙地安排成 “溪叟” (即詞人另一自我) 的對景感喟,實際上表現(xiàn)的是詞人的內(nèi)心獨白,既匠心獨運,又真切感人。王文誥 《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 卷二十五說: “詞云 ‘溪上’,即荊溪也。信為起知登州臨去所作。自后人掌制命,出典雄藩,以及南遷海外,請老毗陵,未克踐 ‘歸來’ 之語。讀公述懷詞,為之憮然也。” 的確,蘇軾一生未能實現(xiàn)“歸來” 之愿,人生常常身不由己,往往難以心想事成,不免令人嘆惋; 然而蘇軾閃光的人格精神也正體現(xiàn)在他終于不愿 “歸來”,不甘頹廢,既執(zhí)著又曠達!
上一篇:《周邦彥·蝶戀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趙令畤·蝶戀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