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詩經》·豐年》鑒賞
豐年多黍多稌, 亦有高廩,
萬億及秭。為酒為醴,
烝畀祖妣, 以洽百禮,
降福孔皆。
這首詩也出自《詩經》之《周頌·臣工之什》,屬第二首。《毛詩》注明全詩一章七句,不分段。此詩的文字比《噫嘻》等詩明白暢曉,不必詳釋也可讀通。在這里,著重講一下這樣幾個問題。
一、詩旨是什么?屬于什么體裁的詩歌?
一般都認為它是一首祭祀歌,但說具體一點就產生了分岐——
“秋收后報祭鬼神所用的樂歌”。這是一說,又有認為是“周王烝祭宗廟時所唱的樂歌。”(高亨《詩經今注》)江本《詩經譯注》中卻說它是“秋天冬天祭祀土谷神道的詩。”還有一說:豐收之后既祭谷神也祀祖先的樂歌。我認為,這是一首祭祀詩,應該是確定無疑的。至于到底祭谷神,還是祀宗廟,應當說兩者兼而有之。因為:①在周人來說,這兩者完全可以合而為一。這是由于,五谷農神者,正是周人的始祖也,可以完全統一起來;②在漢代就已點明此詩為“秋冬報祭之歌”(見《詩序》)。以現代眼光觀察此詩,究竟派什么用場,已是不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的內容,詩中到底反映了些什么?
二、詩歌內容至少說明了這樣一些問題——
第一,當時社會生產已經相當發達
詩中描述的農作物已多樣化了,既有旱地的“黍”,又有濕土的“稌”;社會糧食豐贍,吃食之后還有很多的貯備:境內布遍貯糧成萬上億的高廩大倉。
第二,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已有糧食加工業的出現與發展
詩歌寫出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糧食加工業也發展起來了:收獲了糧食,就“為酒為醴”,既有家釀的甜酒,也有蒸餾的白酒。祭祀場面不小,除各種禮酒之外,可能尚有其他祭品,“百禮”齊備,舉行著秋后的豐年之“大饗禮”,猜想三牲福禮的花樣一定不少。
第三,使人看到西周社會習俗
在收獲之后,用“新米飯”、“新米酒”來拜天祭祖,原是由周人始祖后稷肇始創立的,一直至“成康盛世”,此習俗是越來越發達了。其實,這也不限于祭天祀祖,也是耕者“嘗新”慶豐年之佳節。這流俗,經過數千年,當今我國各地仍在續行不衰。
三、幾個尚須詮釋的疑詞難字
這首《豐年》,古人雖說“一章,不分段”,但七句詩,卻段落分明;前三句,描寫莊稼“無所不熟,特大豐年”;后四句,記述釀酒備禮,行“秋饗”大典。
為了更好地理解其詩意、詩情,有幾個疑詞難字尚須詮釋——
黍與稌(tú途):兩者均為糧名,前者為種于旱地之糧,即粟、小米一類;后者,乃種于濕田之糧,即稻子;一說,專指糯谷。
億、秭、萬:三個都是數量單位,但在這里并非確數,極言其多而已。現代辭書引古之《五經算術》曰:“黃帝為法,數有十等: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是也;及其用也,乃有上中下三等。下數,十十變之;中數,萬萬變之;上數,數窮則變“。據此,自“億”至“秭”均系“小數”,十進變之,即:十千為萬,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十兆為京,十京為垓,十垓為秭。對于“億”之詮釋,古人素有兩說,《鄭箋》:十萬曰億,而,《毛傳》卻說,萬萬曰億,向無定則。
烝與畀:烝,獻也,即獻進去;畀,予,與,即送上去。
孔與皆:孔,甚也;皆,遍也,或嘉也。清人馬瑞辰認為:孔皆,猶今言很好,此亦可通。
百禮:有三說,一為百樣祭物;一為百種禮節;一為祭祀百神之禮。我認為,應指各種禮數為宜。
四、語譯全詩:——
今歲年成好,小米大米都豐收;
千石萬石糧食,貯滿高倉大庫。
蒸白酒,釀甜酒,
取來奉祀谷神先妣與先祖;
各種禮數齊備,
希望多多降福和保佑!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晉詩歌》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二、南北朝樂府民歌·樂府民歌(十四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