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浣溪沙》·蘇軾
蘇軾
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清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樽前呵手鑷霜須。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即詩人貶官于黃州之后。作者有序云: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是篇為“又作二首”之二。詞中抒發(fā)了關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現(xiàn)了內心深處的憂慮。在藝術上,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以樂景寫憂思,以艷麗襯愁情。上片描寫雪景和由之而聯(lián)想到的來年豐收的景象。而“但令”一轉,使“人飽”僅僅成為詩人的一種美好愿望和深沉憂慮:在朝廷苛賦重斂之下,豐收怎能使人民飽食。下片回敘前一日酒筵間的情景。“翠袖”、“白雪”相映成趣,“絳唇”、“櫻珠”,艷上加艷,但是這些艷麗的場景,卻和“樽前呵手鑷霜須”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攝取“呵手鑷霜須”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動作,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鑷(nie),拔去。“呵手”意味著周遭的寒冷; “霜須”標志著自身的衰態(tài),內心的沉憂與環(huán)境的險惡不言而喻。
上一篇:蘇軾《浣溪沙》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浣溪沙》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